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活是一个七彩的世界,有清晰、明亮的阳光;也有朦胧、模糊的云月。而模糊语言正是这种朦胧、模糊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美。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所谓模糊,《辞海》上解释为“不清楚,不分明”。分别引用崔珏《道林寺》诗“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和汪元量《扬州》诗“重到扬州十馀载,画桥雨过月模糊”为证①。由此可见古代就有对模糊的认识,正由于这些认识,诗作者也特别注重在自已作品中溶人大量的模糊语言,因而模糊语言在诗歌中益发…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七十余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它蕴藉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由于模糊美的存在。这种模糊美集中表现为艺术语言的模糊美、艺术意境的模糊美和艺术意蕴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3.
刘婧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5):103-105
庞德的诗歌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张力之美。论文试从语言的意象美、语言的陌生化和语言的模糊美三个方面解读庞德诗歌语言艺术的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集诗歌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哲学之美于一身,《庄子》语言更是恢弘谲怪,玄妙不羁。后世学者多有关于《庄子》注译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对于《庄子》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不尽正确或准确。本文对陈鼓应先生之《庄子今注今译》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5.
模糊数字在唐诗中的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道书中的语言古奥怪谲,隐秘晦涩。作为道教信仰者,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深受道教语言的影响,其诗歌大量使用道教的隐语、典故及故实名词,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和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11.
声律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中,读者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以求气”,从而感受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美。那么,散文是否也具有声律美呢?我们从《故都的秋》中便可见一斑。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写美文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魅力不衰,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人类悲秋与颂秋的永恒情感,也不仅因为它有着感人的妙语,作品语言的声律美恐怕是重要原因。《故都的秋》的声律美首先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句子末一字韵脚的和谐自然(下文标有“△”  相似文献   

12.
模糊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模糊语言的存在能大大增加文本的美感,能使审美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空间,从而获得美感。《红楼梦》是我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愈加璀璨,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红学",自然是因为它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本文拟从《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模糊语言出发,发掘红楼梦译本中的模糊美,以便见微知著,对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唐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诗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渗入模糊数字,使诗显得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诗中模糊数字的渗入为诗的创作繁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想见…  相似文献   

15.
诗歌鉴赏自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以来,常常注重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判,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审美教育功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诗歌鉴赏就是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欣赏美、发现美、进而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然而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学生还不能熟练进行分类鉴赏,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各类诗歌的特征意象理解还比较模糊,本文就诗歌的分类鉴赏作简要分析:一.怀古诗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的遭遇(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如杜牧《赤壁》)。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汤棣华 《海外英语》2014,(21):208-209,226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8.
一、文中美的因素 散文被誉为“美文”,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的朱先生笔下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它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因此《荷塘月色》是我们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文。 《荷塘月色》之所以美,除了它结构精巧、描绘细致等特点外,主要表现出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可谓散文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特色,笔法娴熟,想象丰富,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境界的一座高峰。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荷塘月色》虽不是诗歌,但在文章中确实体现了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工夫,许多字词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词所无法替代的。如“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这是初中阶段第二个诗歌单元。学生们在初二时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诗歌,并学习了知识短文《谈谈诗歌》,了解了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如诗歌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精练、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等等。但是本单元较之于  相似文献   

20.
《瀑布》的审美教学呼和浩特市新桥小学王磊《瀑布》是叶圣陶先生的一首自由体诗歌。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有较强的抒情因素,极具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探求美。一、从语言角度探求形象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形象,要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