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人、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德育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见,品德课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家长资源是品德课程中较之于其他资源更为重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与陶行知先生以整个生活为课程资源的课程观十分吻合,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之后,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从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品德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可以开发的资源很多,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程资源是指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在品德课堂中,若加强学生与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有哪些途径?笔者以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品德与生活课(以下简称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如何开发品德课的人文资源1.深入开发人本资源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剖析课程总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培养爱心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使命,而"促进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要求.课程总目标直指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温滢滢 《山东教育》2012,(25):53-5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没有课程的源头活水。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环境等各方异,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新时期人们对于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方式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程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地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做好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程与我国教育之间的关联,对小学生教学的作用,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利用好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小学品德课程作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运用,以凸显小学品德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羽 《生活教育》2012,(2):69-71,95
在品德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中,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选择要有针对性、使用要有深刻性、呈现方式要有科学性,如此才能促进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实现引导儿童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通过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采撷、善于张扬等途径,使本地的人文、生活、自然、物产等资源成为品德教学的丰富"资源",实现品德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这一直是该课程教师的追求。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从课程的教材内涵资源、相关学科资源、本地乡土资源、外来学生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品德教师一定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