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伟 《辅导员》2013,(3):56-57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质与量。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讲有读.而且要努力克服"重讲轻读"的现象,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和训练,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使之学会自学,为今后脱离指导的阅读准备条件。以《丰碑》一课为例,我谈谈如何以读为主,强化训练.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题目"丰碑"指的就是这位军需处长以及他一切为他人.一切为革命,宁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质与量.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讲有读,而且要努力克服"重讲轻读"的现象,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和训练,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使之学会自学,为今后脱离指导的阅读准备条件.以《丰碑》一课为例,我谈谈如何以读为主,强化训练,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简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是通过写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军需处长被冻死的事赞美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教学此类课文,要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提升。教学过程:一、影视引导思绪,朗读呈现环境(原因)1.默读、思考、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赞颂了红军将士那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揭示了红军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 设计理念: 1.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本节课在设计时体现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教师充满激情地引读,把学生带进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带进风雪弥漫的红军征途中,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2.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本节课时,教师在各个环节中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通过《丰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精神;学习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队伍,不怕困难,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公的革命传统美德。教学难点:1.“丰碑”的含义。2.军需处长的精神与这支队伍胜利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板书课...  相似文献   

6.
《丰碑》是一篇文笔细腻、蕴含深情、十分感人的课文。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在行军途中。赞颂了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7.
特级教师丁榕曾经说过:"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宽容我们的学生,会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记得在教学《丰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我给他们讲当时的时代背景,讲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苦跋涉,讲士兵的生存条件如何艰难……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发  相似文献   

8.
《丰碑》一文讲的是一位军需处长在红军长征途中 ,因衣服穿得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为让学生从中受到崇高品质的熏陶 ,牢固把握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本文进行反复琢磨和推敲 ,分三步讲解。第一步 初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几个方面的内容 :A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主要人物是推。C .课文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第二步 默看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以小标题的形式 ,进行板书 :艰难行进→困难重重→晶莹丰碑→受到鼓舞。第三步 运用“质疑—导读—反馈”等训练方法抓住重点内容在…  相似文献   

9.
《丰碑》是一篇极富感染力与教育意义的文章。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从"情"入手,抓住四个环节。第一、感情朗读,用心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尤其是有感情朗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的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课文时,我就强调学生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革命奉献主义精神。第二、自制挂图,形象教学。为了使教学形象化,我画了一幅水彩画,军需处长靠着树干坐着,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右手夹着半截烟卷,一身单薄破旧的军装紧贴着身体,身上落满了雪,…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读课文 ,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 ,学生自读、自测 ,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理论上讲 ,语文单元教学中讲读和自读是有机的整体。由讲读到自读 ,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读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 ;自读即自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讲读课学到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加以运用和实践 ,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一、布置常规自读任务学生自读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提出自读要求 ,尤其是一些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1.预习课文…  相似文献   

11.
“讲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为什么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呢?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的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从阅读开始。讲读课文如何做到以读为基础呢?这就要求在整个讲读教学中,以学生的读为主要活动,教师的讲应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核心,还要认真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读是基本的,要解决懂的问题;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要以讲来扶读。讲和读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还应做到读中有讲,讲中有读。以  相似文献   

12.
《丰碑》描写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老一辈革命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课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很感人,语言描述也十分生动。对这样一篇情感浓烈的章的理解,教师可确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以读为手段”的教学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验课所描述的环境、人物,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境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了第一位教师"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或者教学中只是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读,不去品读课文中的精华.有些教师的教学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造成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缺乏整体感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14.
《丰碑》是第十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军需处长忠于职守,温暖他人,而自己却被风雪严寒夺去生命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军需处长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歌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文中着重塑造了军需处长可歌可泣的高大形象,教学时可借助这一形象,运用“读、勾、思、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入情入境,深入领悟“丰碑”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丰碑》。(板书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板书:“军需处长”)生:红军队伍的任务很艰巨,行军条件很恶劣。生:我补充,课文写了将军开始为军需处长生气、发火,可是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以后,对军需处长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板书:“将军”)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请再说说你有哪些不明白…  相似文献   

16.
《丰碑》一课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行军途中经过云中山时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文章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军需处长。其中将军的表现贯穿始终,但核心却是军需处长,是那在严寒中一心为大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是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了“晶莹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1.理解"丰碑"的含义,弄清"这样的队伍"必胜的原因。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体会将军对战士的关心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是李本深创作的。这篇课文以"丰碑"为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自己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舍己为人、为革命甘愿牺牲的高尚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抓住了语言描写和形象描写的关键词句体会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丰碑》是十册第四组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第二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课文为了表达本课中心,详细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