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道是,读书有两法:一是越读越厚,一是越读越薄。两法均可取,只是各取所需。读书如此,教书也如此。我比较钟爱“越教越薄”。所谓“越教越薄”,即教师思路清晰,善于归纳和表达,常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同样的道理,会教书的人也应当是书越教越薄,课越上越简。简约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学智慧的显现、教学境界的提升,更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然要求。那么,语文课的简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教学目标应简约目标是行动的导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就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受到的批评最多、最强烈,一面总是充当着改革的先锋,语文教师既要在“应试”中拼杀,又得不断接受改革的“冲击”,这就难免使其陷入迷茫,“这语文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慨叹,这就是迷茫的集中体现,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不断地在迷茫中寻找出路,有一种“问读”式教学(姑且如此称谓),或许就是大家“寻找”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读书中,有人主张书本“越读越薄”,也有人主张“越读越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自己“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导读”,指的是教师站在“导”的位置上,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阅读(朗读或默读),让他们在摸索中读懂课文,并掌握读书的方法。“导读”授法常言道:文无定法,有规可循。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可循”之“规”,使学生不仅“闻一以知二”,还能“闻一以知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自读课文,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书才能越教越薄,学生的书也才能越读越薄。例如,我在教《长城》一文时,通过以下…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是语教学中的弱点,多数语教师则认为“读”是为“写”服务的,教读的目的是为了会“写”,“读书破万卷”为的是“下笔如有神”;老师教语,最卖力的也是讲写作方法,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完全忽视了教读的自身规律,没有训练目的,没有训练内容和方法。重“训”轻“读”;重“写”轻“读”,目前,这种现象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8.
“教读课”和“自读课”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读课是示例,教师重在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并掌握教师在教读课中的方法。如果说教读课是“举一”,那么自读课则属于“反三”。在自读课上,教师的作用是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尝试自己阅读,逐步由模仿向能力转化,最终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10.
“八字教学”是专就阅读教学而言的,所谓“八字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查”“点”“读”“议”“讲”“结”“练”“延”八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其思想内核为: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向导,在此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标。一、“八字教学”的基本式及其变式现行教材为单元编组,每一单元的四五篇课文由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  相似文献   

11.
韦青 《南昌教育》2006,(9):14-15
一、学习是探觅新知、形成思想的工具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1.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做老师的人必须天天读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要读教材、读参考,精通业务,更要博览群书,“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只有这样,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如何变,你都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备课。教师只有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课堂教学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由教师“下水”作文,旁及阅读教学,提出:“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确实,无论是从教会学生读书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教师“下水”读书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语文教师“下水”读书,读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精读作为教材的范文。也许是《教参》越编越详,教案选本越出越多的缘故吧,无形中形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除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外,还要不断探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钻研教材,教授"读书"的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读薄"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是为了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4.
要善于把哲学课本教"厚"教"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哲学课本教“厚”和教“薄”是哲学课程特点和哲学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哲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欧惠芳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236-236,232
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或者说“时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本文即针对目前学生不重视读和背的现象,谈一谈两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导渎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来指导学生读书,授予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通过教师示范,或作必要的引导、点拨,使学生掌握阅读和分析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师道》2009,(9):44-45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师的读书是“底子”,有了这个底子才能教好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为主”贯穿教学全过程。那么怎样贯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认真备课要以备读为主。阅读教学中的“读书为主”,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要达到三种境界,即“我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是学生”。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20.
做一个阅读着的语文教师——生命因“读”而充盈 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去读书。我常常拷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拥有这份精神宝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