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反思目前小学数学的课堂现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课堂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把学生当成容器,整个课堂是满堂灌。在整个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主,再加上大量的机械练习,  相似文献   

2.
“立学课堂”是一种真学课堂、深学课堂、乐学课堂。打造“立学课堂”,要在“学”字上做文章,在“立”字上下功夫。“立学课堂”探索了一种朝向“人”的发展的教学的新样态。打造“立学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战略性”高度,整体谋划、组织、实施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富有质量、富有能效、富有品质。通过打造“立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爱荣 《学周刊C版》2010,(7):199-200
新理念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应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变“灌输”为“引探”;课堂中设“市场”,让音乐进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  相似文献   

4.
徐斌 《陕西教育》2004,(1):14-15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工作十六年来,我一直追寻着理想的数学课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我对理想的数学课堂教育生活的追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构严谨、精雕细琢 从1987年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对理想数学课堂的追寻之梦。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特征是“结构严谨、精雕细琢”。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我以为一堂好的  相似文献   

5.
课堂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体验某些“文化适应”,感受某种“文化熏陶”。数学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直接经验的获得;以“小课堂”为本位,重“小课堂”的“教数学”,轻“大课堂”的“做数学”;以“纯数学”知识为本位,重数学知识的分化系统,轻数学知识的整合,远离生活、远离人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韦俏娟 《考试周刊》2010,(25):86-86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课堂仍然是教师的“教”、“管”、“压”的课堂,于是有专家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任何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它也不是“精英教师课堂”,一种没有普遍意义的“精英秀”只不过是供人欣赏的展品。“深度课堂”应该来自我们日常的课堂,是对日常课堂的一种超越。如何构建深度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9.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有效的“行知”课堂正是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的方式之一。那么“行知”课堂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把握一个参考值:“行”的比例;控制课堂中的两个“行”:身“行”与心“行”;确立判断“行知”课堂有效的三个标准。从课前的预设计、课堂的展开、课后的检测三管齐下才能真正保证“行知”课堂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落实“双减”政策必须要将重点放在“降低学生与家长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质量”上,让教育回归到本质,让学生回归到课堂。对此,文章构建了从课堂导入强调“兴趣化”引入、课堂教学强调“信息化”融合、课堂管理强调“思维化”目标、课堂评价强调“多元化”应用、课后作业强调“分层化”设计等五个策略,以期满足小学数学“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理所当然也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那么当下的数学课堂还“超载”了哪些“负担”?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真正意义的减负增效呢?笔者将以几个实践案例为载体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知识呈现减负增效。提升课标落实力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但部分老师由于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导致自己的课堂“穿新鞋走老路”,将一些选学甚至已删除的知识再次“演绎于课堂”,势必给课堂、给学生增加了“新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课堂提问不仅要使学生“通其义”、“得其要”。而且要叶旨点”学生掌握“下手”的方法。 一、课堂设问的技巧 好的设问要渗透学法,抓住本质,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设问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中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创新的课堂气氛必需是鼓励创造;创新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创新的课堂要让学生勇于设疑、编数学题。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让位创新”课堂改革实验。下面以“圆锥的体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49-50页例1)教学为例,具体谈一谈“让教于学生”、“让学于学生”、“让权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体会。一、目标,让学生明确。每学习一个新内容,教师巧设导人,进行思维启迪,让学生说出学…  相似文献   

14.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15.
苏明强 《江西教育》2014,(10):22-22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标志着我国21世纪初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数学从生活中来”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课改初期“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化”等呼声非常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看到了数学课堂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纷纷呼吁“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倡导数学教学“数学化”和“去情景化”,这一轮.课改的后期数学课堂开始逐步从“感性”回归到“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雷梅玲 《宁夏教育》2008,(12):38-3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在为此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课堂上出现了“花拳绣腿”“放羊”等现象,虽然课堂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只是外表的华丽,而非内在的实惠。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仅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几个方面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标志着我国21世纪初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数学从生活中来”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课改初期“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化”等呼声非常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看到了数学课堂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纷纷呼吁“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倡导数学教学“数学化”和“去情景化”,这一轮课改的后期数学课堂开始逐步从“感性”回归到“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聆听孩子的教育需求,关注孩子的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实施,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变“教育规则”为“教育对话”,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重建数学课堂生活,让数学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种现象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需要教师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