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读散札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鄢地位于何处?杜预注解说:“鄢,今颍川鄢陵县。”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承杜说而谓:“鄢,本是(女云)性之国,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鄢陵县北而稍西”他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以及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也莫不均宗此说,而认为鄢城“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不过此一说法,终不免致人以疑。且就《左传》于此事叙述所涉及的地名考查其所在位置,郑国直辖区域在今河南郑州与新郑之间,紧濒黄河南岸而立国。大叔所居之京,杜预注说在“今荥阳京  相似文献   

2.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黄岳洲《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是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古代散文鉴赏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是为了说明《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而写的解释词。所谓“传”就是解释,“左传”就是左丘明的解释。《左传》...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协主办的第三届“鲁迅学奖”是从2001至2003三年间发表的作品中评出的,其中获奖作品中仅有的一本杂集是鄢烈山的《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在“答友人问”时,对自己的作品说了下面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主要教材之一,为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为了熟悉这部教材,我必须好好地进行学习。在学习当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疑难的问题,于是就记了一些笔记。随读随记,没有什么系统。一《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但删节了下面的这一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  相似文献   

5.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6.
杨奎 《河南教育》2013,(2):20-21
去年11月7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第4版,刊登了鄢世洪老师《微博淘书》一文。文中讲到,鄢老师闲来无事,查看微博。突然,一条"售绝版书,机会难得,价格从优"的微博信息"跳"到鄢老师眼前,他眼前一亮,心想这里面肯定有许多好货。其中《释中国》是鄢老师最心仪但在市面上无法买到的一本书,他兴奋不已,赶紧回复。最后,他如愿以偿购得自己喜欢的书。鄢老师最后感叹:"这样淘书,真好,真快乐。"读了这则消息,我颇受启发:只要用心,总会"淘"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对于开发校本资源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借用鄢老师的话,"淘"出校本资源。在废纸堆中,在"沉睡"的仪器  相似文献   

7.
勤而无所课本注为:“勤劳而无所得。”我认为“所”作“所得”解,在古汉语中,似极少见。“所”本义为“处所”,可以引伸为“恰当而合理的安排、处置”。如“各得其所”就是“各人都得到了恰当的安排”之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不如早为之所”的“所”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勤而无所”就该译为“让士兵勤劳吃苦,而却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8.
“我不相信有地狱。可我确知有天堂。”《蓝色天堂》自序里的第一句话,就像《安娜·卡列尼鄢》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一样劈面的惊艳,诱惑着人无法拒绝地读下去。  相似文献   

9.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0.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自去年“新生代”作家提出“断裂”说后 ,鲁迅一直成为文学界一个热点话题。针对韩东、葛红兵、王朔等人对鲁迅提出的批评 ,文坛很快有了回声。不少人在文章中 ,对一些青年的历史虚无主义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捍卫鲁迅”之声 ,又一次响起。《南方周末》曾发表了鄢烈山《金元宝殿上的表演》一文 ,认为王朔对鲁迅的态度 ,有痞子话语霸权扩张之态。林贤治在《鲁迅与王朔的“有神论”》中则指出 :像鲁迅这样一个生前毫无自由权利可言 ,顶多配写“伪自由书”的人 ,今天怎么竟沦为自由的死敌 ?与此同时 ,北京一些媒体也针对贬损鲁迅形象的文…  相似文献   

12.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3.
杨远义 《文教资料》2006,31(18):100-101
关于“唐体”一词的涵义,目前有几种说法:《汉语大词典》认为“指唐诗的体式风格”;《全唐诗大辞典》认为“指唐代诗文之独特风格体式”;另有认为仅仅指律诗。文章搜罗各种典籍,从中梳理“唐体”的涵义,对“唐体”的涵义进行考证和论述,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4.
《五蠹》篇,其中有这样一段:“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课本对“藜藿之羹”作了如下解释:“野菜汤。藜,藿,皆草名。”编者把“羹”解释为“汤”,这是不准确的。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羹”字条:“羹,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带汤汁的食物。”可见,羹在上古是一种带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后的羹汤。《尔雅·释器》中这样说:“肉谓之羹。”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 (指颍考叔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这两个字均可用作动词,但意义差别较大。“具”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准备好步兵和兵车。《雁荡山》:“亦雁荡具体而形微者也。”——具备形状而规模较小。而“俱”用作动词,则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如: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8.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句俗话的正确解释是,女孩大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就多了。“十八”不指年龄,而指变化之多且大。 至于它的语源,为什么“十八”极言多和大,意见就颇不一致了:《辞源》认为源于《景德传灯录》“龙女十八变”,199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胡明扬《“女大十八变”说》则认为源于文王变八卦的故事,因为《易经·系辞》说他“十有八变而成卦”。结论不同,打法却一:遍查古书,看哪本古书上最先用“女大十八”或“十八”极言  相似文献   

19.
粗制滥造的标本○鄢烈山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写到一个小镇上的人们,上了几个跑江湖的“莎剧演员”的当,走出剧场纷纷称赞演出水平高,意在让大伙都当一回傻瓜,彼此“扯平”。我掏19.80元买了一本正走红的《中国可以说不》,不怕独得傻瓜之名,...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