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陶华燕 《考试》2009,(1):19-20
从所周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巨大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忠诚卫士。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社会要经常做到心灵的沟通,使得学生道德情感能在生活真实中萌发、在诗意情境中激发、在活动体验中培养。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当学生对道德知识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就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并推动道德认识升华为信念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必将会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或意见,而在认识与感情上则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品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品德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体验、感悟,才能自然而然地生发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内部调控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在思品课教学中应重视情感体验,促进品德内化。一、教师言行,充分感染1.用深情并茂的语言感染学生。老师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情意,教学时才能以自己深挚感人的语言、以自己的真情向学生表达,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2.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于认知而忽视情感生活体验,重理论说教,轻生命叙事。但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生活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激励、强化、内化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点燃原有情感、学会借助事例,开展情感体验与联想、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激发情感体验、合理引导,内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重新审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山东教育》2004,(16):49-50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是一条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三化"策略,即活化教材内容、深化课堂互动、内化道德情感,让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根据儿童喜欢活动的天性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将教材内容趣味化,使学生更快地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道德,激发情感和意志,并使之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美、心灵美。小学品德课教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通过思想引导,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其完成探索道德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从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并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内化为道德习惯,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抓住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和手段。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和中间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探讨学生道德情感本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情…  相似文献   

16.
张云波 《中国德育》2013,(23):65-67
心理学认为,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通常意义上来说,感动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我国著名作家毕淑敏给感动一个最简单易懂的解释:"感动就是感情动起来了。"品德教学中的感动,是指通过回忆、活动、体验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和触动,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产生真实的道德情感,促进有效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没有道德行为作支撑的道德认知是"空中楼阁"。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通过比赛、体验、游戏、展示、考验等活动可以为学生践行道德行为提供有效平台,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道德情感,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开展学生角色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行为共鸣,内触学生心灵,让学生从自觉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