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故事报》1998年第5期第4版《尴尬二题》一文中有一句子:“阿莲曾经是个清纯的女孩子,所以我为之心动过心痛过。”句中作者将“心痛”与“心疼”混同了。“痛”与“疼”本义相同。“痛”,病也(《说文》)。“疼”,痛也(《广雅释训》)《说文》里无“疼”字,“疼”是唐时才出现的俗话词。“痛”与“疼”都有“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之意。如:头痛、肚子疼、心口疼痛等。在表示“惋惜、舍不得”的意思时,“心疼”与“心痛”通用,如巴金《关于〈激流〉》:“毁掉它们,我看着心疼。”《子夜》:“曾沧海捧起另一枝…  相似文献   

2.
屈原之死,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死于自沉。后之学者或申之、或驳之,莫衷一是。而据史籍所载,"自沉"多是后人对先秦士人或直士之死的一种褒义性指称,大多并无实证。而从楚辞文本本身与相关楚地出土文献来看,屈原最有可能是死于医学上所谓厥心痛一类的疾病,也就是《惜诵》"背膺片半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所指疾病。而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比较而言,屈原死于厥心痛较之于其自沉于水更吻合于文献所载。而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揭开屈原死因之谜,并且对于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盖”用为语气词,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用在句首,有时甚至用在全文的开头,表示发表议论的开始,不必译出。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的范围,如《伤寒论》中指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上入其厥,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以上与胆道蛔虫症证状十分吻合。胆囊炎及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肝胃气痛,黄疸等门类之中。《灵枢.胀论》篇中  相似文献   

5.
厥证析疑     
厥证的含义在《内经》中不专指手足发冷,尚含有郁、乱和拂逆而不顺等义。 《素问.公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于。乱于胸中,是谓大免……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  相似文献   

6.
“若厥株拘”,语出《列子·黄帝》和《庄子·达生》篇,历代诸家解释不一,聚讼纷纭。 郭象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作注说:“不动之至”。这是提示句意,基本精神是对的,但未及疑难字句的训释。成玄英疏云:“拘,谓斫残枯树枝也。”,疏对“拘”字的解释决不可信,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用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橛,同。…李(颐)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景宋本、古逸本作橛。”按,作“橛”是。《说文》:“厥,  相似文献   

7.
先秦“敬”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解题“敬德”一语在《周书》中习见。如《召诰》:“王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逸》:“则皇自敬德”等等。前辈学者对“敬德”也曾多所论及,但其重点,则往往多放在“德”上,研究周人提出的“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殷人不讲“德”而周人非常重视“德”,这一点是殷周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区别。本文所论敬德,重点则放在“敬”字上,研究“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周人这种“敬”的观念,究  相似文献   

8.
主要运用排比归纳法,把《中国古代孤本小说》作为主要语料,做词语札记五则:整整有条、热亲亲、樕醄、定情、厥物,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释义不确等方面的阙失。  相似文献   

9.
可乐专卖     
如此考题某科期末考试,最后一题是:请问现在你想点哪首歌给自己:(1)陈洁仪的《心痛》(2)万芳的《一切如新》(3)辛晓琪的《领悟》(4)辛晓琪的《遗忘》(5)优客李林的《认错》(6)其他(4分)。 测谎器爸爸有一个测谎器,他问德华:“今天数学考试成绩如何?”德华回答道“80!”测谎器响了。德华又说:“70!机器也响了。德华又改说:“60!”机器响了。爸爸生气地叫道:“我以前都是90的!”这时,测谎器翻倒了!发试卷考试成绩出来了,老师给学生们发试卷。某生没好气地一把接过。老师道:“小心两手!别把蛋打破了!”盖章老师:成绩单有没有给父母看?学生:有…  相似文献   

10.
一后稷神话始见于《诗经·生民》,该诗叙后稷诞生的故事及其对农艺的伟大贡献。兹录其前半于下:厥初生民,时维姜螈。(《毛传》:“姜姓螈名。”《郑笺》:“炎帝之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毛传》:“帝,高辛氏之帝也。”按,高辛乃帝喾之号。《孔疏》:“言当祀郊禖之时,有上帝大神之迹,姜螈因祭见之,遂履此帝迹拇指之处,而足不能满,时即心体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  相似文献   

11.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2.
流行歌曲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用明喻的:(一)有比喻词①“夜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冰冻,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已如风。”(邰正宵《九百九十九朵玫瑰》)②“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张学友《吻别》)例①连用三个明喻,把抒情主人公那种深沉、强烈而又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公元八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协助唐朝平叛。杜甫《秦州杂诗》第七首有“防阿赴沧海,奉诏发金微”之句,后半句即指其事。唐人沿用汉朝习称,把阿尔泰山叫做金微山。如《全唐文·命吕休璟等北伐制》中有“长驱沙漠,直指金微”,讲的就是讨伐阿尔泰山区的后突厥默厥。《通鉴》载:“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常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至凤翔”。《旧唐书·回纥传》载:至德二  相似文献   

14.
你刊一九八○第三期上黄镇华同志的《洗盏辨》,对苏轼《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洗盏”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是“干杯”,所见甚是。可惜没有提供证据,我想作点补充:《尚书·周书·酒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语:“洗,尽也。”这就说明,“洗”可以引申为“尽”。《说文》:“尽,器中空也。”可知“洗”有“使之空,使之尽”的意思。苏轼文中  相似文献   

15.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6.
“榖”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三次,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一、谷类的总称。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榖“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组成“百榖”一词。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榖”;《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都有“播厥百”句。  相似文献   

17.
台湾,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南海域。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如何,本文浅析如下: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海外神山之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个叫夏革的人,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讲了一个神仙的秘闻,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五座美妙无比的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史料考证,岱舆是指台湾岛,而方壶则是指澎湖列岛。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一篇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禹贡》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意思是,岛上的居民以麻织品为衣服,以贝类为饰物,使用竹品,其地产桔、柚,…  相似文献   

18.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凭良心说,你认为这句话过时了吗?你还有痛感吗?如果有,是身痛?是心痛?还是命运之痛?  相似文献   

19.
寒假、春节,不用上课,有压岁钱拿……2月,是高兴的代名词。2月里什么都好,可就一样——作业(尤其是关于寒假的作文),还是会让创可贴感到兴痛。柠檬姐姐在这里教给大家三招小秘诀,让我们一起把寒假生活作文写得更轻松更创新!第一招,降龙不悔——紧紧抓住春节这个创作灵感。春节里的写作素材可多啦:如关于吃的话题《过年餐桌大扫描》《年之味》《肚皮解放记》,如关于玩的话题《寒假家庭游戏排行榜》《农场小偷,举起手来!》《戏雪记》,如关于传统习俗的话题《祭财神》《全家齐扫尘》《好玩的送穷》等等。第二招,金鸡独立——换个角度写。大家都在说寒假、春节的好,  相似文献   

20.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