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女性形象在目前我国电视广告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主要定位于美女和家庭妇女两种角色,体现出了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电视广告仍然是以男性视角来塑造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的结果。因此,我们呼吁电视广告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广告,使当今女性走上了绚烂多彩的舞台,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电视广告反映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被观看的客体,这些形象依男权话语而塑造,是以男性话语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建构的期待,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维护男权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广告中备受青睐,她们所代言的商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在广告中被切割、被物化、处于被凝视的地位,而且被超越现实地完美再现,这是男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射。在男性话语权趋于强势的环境中,女性更应该有独立而清醒的自我意识,才能在当今社会中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付一茹 《考试周刊》2011,(28):54-56
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消费品广告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变化和异同: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刻板化.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上的女性真实形象依然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女性解放运动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中国相较西方偏差更为严重。要消除这种偏差还需要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向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锐 《现代语文》2010,(6):110-112
简·奥斯丁是英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女作家打破女性在传统男性叙事中"天使"和"魔鬼"的固定形象,以女性的真实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独到的女性视角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但在对传统的男性话语挑战的同时又潜意识地迎合,为女权主义写作传统在父权文化中步履艰难的历史行程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历程中最早出现的重大成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不断成长并得以兴盛,其塑造众多丰满而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代表了元杂剧作家们的精神高度,传递了元蒙统治之下女性价值和地位的变迁,为历史研究、文学发展乃至女性解放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从元杂剧崛起因素、女性角色塑造以及由此产生的时代影响为脉络,着力探究元杂剧本身与女性角色、女性角色与时代影响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五类:受难型、理想型、畸变型、叛逆型、社会解放型。这些女性形象在带有遮蔽性的男性话语权威的挤压下,同时代主流话语相呼应,加上女性作家自我的隐匿和回避,造成了女性形象的空洞化。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任何社会形态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丝毫不亚于男性,但是在文艺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往往被对象化、边缘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古代小说与当代网络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当代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在渐渐成长,并与真实的女性美契合起来。文章分别从比较研究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研究视角与主体性地位对比、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广告用语作为一种最为流行和普遍的公共话语,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化妆品广告用语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化妆品广告用语的讨论,如真诚性,逻辑性……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来揭示化妆品广告在哪些方面怎样误导消费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从体裁分析和意识形态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使消费者在欣赏此类广告时,能采取更加明智的消费行为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怀和对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问题深刻而多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啸山庄》开场的隐喻作用的剖析 ,来证明呼啸山庄事实上正是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一个顽强地抵制着男性话语侵入的女性心灵世界。在对小说的进一步解读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故事的表层背后 ,隐藏着一部女性的“自恋史”与反抗史 ,复仇史 ,以及追求史。而这正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自身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摈弃一切偏见与世俗的伦理道德观念 ,才能够进入这个用女性的生命体验编织出来的让人捉摸不定的风光奇特的女性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告语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广告的形式、语言、内容都应当引人注目,通俗易懂,并且要使人印象深刻。从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运用方面读者可以看到英汉广告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词汇层面对英语广告进行文体分析,主要包括简单词汇、杜撰词、修辞格等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研究发现,英语广告中所用的词汇通过不同的修辞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女权主义艺术的最大价值和终极价值,在于它终于觉察到女权中心主义的潜在威胁;在于她仅仅期望在自己的文化中自由的言说、自由地阐释、自由地建构自己和形成自己,最后以最自然地方式实现向社会,包含男人的社会的融合;在于她大度地超越性别、种族、种类、国家,追求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和谐一致的生态智慧。如果我们估价女权主义时,过多地依赖男性世界对女权主义本身的反应,反而忽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遭际的觉知和觉醒的范围和程度,忽视女性对自身的重新塑造和定位的渴求的强度,忽视女性把自身和宇宙进行协调统一的考量的博大胸襟,其结果只能造成对女权主义理解的迷障。  相似文献   

17.
广告语言是广告艺术构成的重要因素。在商业广告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辞格,可以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吸引受众,达到宣传产品(商品)及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残雪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女性作家创作决然不同的叙事模式,她既不去揭批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受抑境遇,也不去抒写女性的勃勃生命力及创造性,而是以其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怪异、诡秘的女性世界,为女性创作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3):126-128
在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广告媒介一跃而起,而摄影广告以其直观性、时效性、丰富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势,大量介入商业领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告摄影的商业性特点要求其必须全面地展示和传递商品信息。而优秀的广告摄影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广告摄影中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是一种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而且广告摄影还担负着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draw on post-structural and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to analyse interview data from two prospective teachers on a primary education degree. Specifically I use Foucauldi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competing discourses of the masculine mathematician and the feminin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he initial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deconstruct the themes of control, choice and confidence, which I argue are prevalent within mathematical discourses within our current neoliberal society. A further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 and data within educational texts, which I do by experimenting with the language used through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