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儿子在美国工作,来信和我说,他和媳妇伊娜要我到美国去和他们住.伊娜是美国姑娘,爹妈也都是地道的美国人.我那个小孙子已经七岁了,叫杰米,淘气又可爱.因为洋外公外婆都有工作,所以要我到美国去帮他们料理一下家务,做做饭,还有就是照看杰米.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长大的华裔被称为ABC——即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而移民则被称为F.O.B.——新移民。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但我很讨厌F.O.B.这个词。每当人们提及它,我感到很不愉快。在美国时,我会想念中国;然而,当我回到中国度假时,却感到有点疏远了,仿佛我已经变了。五年过去了,我甚至快要忘记怎样用中文写作了!我已经在美国走过了五年的旅程。这段时间并不总是顺利的,我也有过艰辛的遭遇。但我已经在那段时期成长了,并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相似文献   

3.
高新军 《科技文萃》2000,(11):128-130
应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赛奇教授的邀请,我作为访问学者,从1999年 9月到2000年4月,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半年多.在美国期间,我走访了美国中部和南部,访问了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的基维斯特、迈阿密、肯尼迪宇航中心、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以及纽约、华盛顿等地.除了哈佛大学外,我还访问了耶鲁大学、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麻省州立大学和南依里诺斯大学等美国高等院校.通过实地的走访,使我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思维习惯、意识形态、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其优势、缺点、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人在美国的地位、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去美国之前,我对美国的"体育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就很关注,尤其是NBA的球赛.NBA球员那种富有创造力、个人表现力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美国,我才发现原来体育在美国人生活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同学挂在嘴边的常常是球赛,人们聚在一起谈的话题也多是球赛,就连一些老太太都喜欢对球赛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5.
儿子有了美国“女朋友”“儿子有了美国女朋友!”我出差回来刚进家门.妻子便慌张着告诉了我这个头号家庭新闻。“胡扯.儿子刚10岁,怎么会有美国女朋友?”我觉得妻子的话有些荒唐。“是真的。那个美国小姑娘今天一大早找到咱们家.口口声声称她是儿子的‘女朋友’.儿子当场也承认这个小姑娘是他的女朋友。”妻子一脸苦相。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几年来,借由作为第一夫人的非凡殊荣,我几乎游遍了整个美国. 而无论我去到哪里,从我所见到的人们,所听到的故事中,我都看到了最真切的美国精神.在人们对我和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的女儿们那难以置信的友善和热情中,我看到了它.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学区的教师们不收分文、坚持执教的誓言中,我看到了它.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生     
美国中学的试卷也太容易了.到美国后,我考了代数、三角函数、物理、化学四门课,除了化学96分以外,其余都考了100分,都在班上排第一,而且第二名与我相距甚远.他们确实不擅长考试,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长处.今天就被我看到了,让我开始敬佩美国学生.  相似文献   

8.
2014年7月12日,我迎来了我的美国伙伴Monse,在与她一个月的交流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与美国人交流的技巧,发现了我们许多的异同之处,思考了如何建立中美同学的友谊. 初次见面和互赠礼物 Monse是学习成绩优异的美国女孩,有机构赞助她到中国来参加AFS项目. 记得当时我到机场去接Monse,上了校车后,跟她坐一排,我先发起话题:“Well,how about your family?”(对了,你的家庭怎么样?)她立马就来劲了,给我讲了一路关于她家的事.这是一个与美国人交友的秘诀,让他们谈论他们自己,你要乐于跨出第一步,不要等他们来接近你.  相似文献   

9.
这不是牺牲     
一位美国小伙子看中了一位中国姑娘,便紧追不放.最后,中国姑娘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美国小伙子结了婚,飞到大洋彼岸去了."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远离父母跟你到美国来,这可是我为你作出的牺牲呢."中国姑娘说.  相似文献   

10.
王远征 《广东教育》2007,(7):126-127
在美国加州尔湾协和大学3个月的学习生活,不仅充实了我的专业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还给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和深切的感想.尤其是美国中小学在抓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方面,配合多种形式,做得细致而具体.  相似文献   

11.
与书交朋友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八岁的时候来到美国.通过读书,我不仅在一个新的国家里找到了新朋友,我还发现,书能给人一种迷人的生活. 我是从荷兰来美国的.留在记忆中的,不是同祖父、祖母、叔叔、婶婶和表兄妹们分别的场面,而是我没有读完的一本书,名叫《玻璃球》.我再也没读到那本书,不知道它的结尾.  相似文献   

12.
美国老大娘 在美国周游时,我绝对没想到,会碰上高觉悟的美国老大娘. 那是在旧金山.当我迷失街头、查看地图时,一位白人老大娘主动前来帮助.她身着素白色的衣服,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帮我在地图上确定方位后,她邀我在边上公交车站坐下,攀谈几句.出乎我的意料,这位穿着整洁、谈吐得体的老大娘,居然是一位无家可归者.她身边的一个小推车(我们上菜场用的那种),就是她的全部家当了.  相似文献   

13.
黄明镇 《科技文萃》2000,(5):184-185
我到以色列开会时,认识了美国监狱史上最坏的珠宝大盗之一.他告诉我一件令我震惊的事.  相似文献   

14.
龙夫  王健 《江西教育》2006,(14):50-51
来美国之前,都说美国钱好挣,半工半读,不但能应付学业,还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当父母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没有半丝犹豫,心里早就有了四海为家到处闯荡的念头.我的父母并不是什么大款,为了送我出去,几乎倾囊倒箧,所以当我坐上飞往美国的飞机拔地而起时,我内心多少有些酸意,一股淡淡的思念,瞬间涌遍全身.想起从小到大伴随自己的父母那份殷殷的目光,不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学有所成光宗耀祖吗?瞬间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尊严     
《同学少年》2013,(5):42-43
一支派克笔 20世纪50年代,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时任总理周恩来时,看到总理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个记者便用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总理阁下也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吗?"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本不想收,但朝鲜朋友说,这是抗美战利品,要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听后,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六、七月份,我受美国新闻总署(USIA)的邀请,以“国际来访者”的身份在美国作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短期访问.去美以前,我曾通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新闻领事William Palmar先生向USIA转告了我访美的主要目的,它们是: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汽车旅馆,至今我都是它的忠实支持者. 多年前,我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参加一个客户服务研讨会.会务组织者在格伦斯尼斯的一个汽车旅馆为我预订了房间.在这个汽车旅馆,我所受到的一切服务超出了我的预料.  相似文献   

18.
因为在美国上高中,我好好见识了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不同. 10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时,我经历了一般程度的美国史,但由于从小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一般,只在期末勉强拿了个A.  相似文献   

19.
冯怡 《文教资料》2008,(22):92-93
经过三百多年的历程后,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经从萌芽发展为今天较为成熟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使美国成为了世界音乐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在研究美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后我的感触颇多,其中它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要求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对不同时期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对音乐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从中得到有益于我国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八年我辞掉了在中国台湾的电视记者工作,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时都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比较心直口快的朋友,他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话,你误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