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曲的辉煌读《元代戏曲史稿》王振铎在中国文化史长卷中,元代戏曲的繁荣,不仅弥补了一代天骄之遗憾,而且继汉文、唐诗、宋词之后,再创了综合性艺术耀眼的辉煌。但是,对于元曲的辉煌,辛亥革命以前,硕儒们视而不见,史志缺载,四库不录,一般学人鲜有问津者。自19...  相似文献   

2.
唐鑫 《兰台世界》2015,(6):146-147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杂剧。本文介绍了郑光祖的生平,结合其创作成就对他于元代杂剧发展的贡献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研究郑光祖和元代杂剧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前文《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登于《福建电大学报》1999年第3期。此文着重讨论元代小令阳声韵的分部情况。文中归纳出东钟、江阳、真文、寒山、桓欢、先天、侵寻、监咸、廉纤十个阳声韵部,恰与周德清《中原  相似文献   

4.
元代贯云石是少数民族作家,他在散曲创作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雅化追求。贯云石的散曲作品深受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有着"诗人之曲"的美学追求,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何跞 《兰台世界》2016,(9):112-114
元代江西庐陵一地的文人较多,诗文皆盛,具有较大的文学史和地域文学研究的意义。它是元代诗文的一个地域标本,承宋而来,是当时南方文坛的重要代表。学术界对元代庐陵文学的研究很少,尚待补缺。研究元代庐陵文学,应该注意避免封闭式的地域研究,避免以作家或体裁来分章例体的旧式研究,而将其置于元代文学大背景下,着眼于文学整体的风格、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宁 《兰台世界》2014,(7):100-101
中国古代东北泛指中原疆域之东北部,虽因时代变迁而有伸缩,但自元代起,东北音乐艺术则在保留着北方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广泛吸收了中原及其他诸国的音乐成熟,使之元代东北音乐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东北泛指中原疆域之东北部,虽因时代变迁而有伸缩,但自元代起,东北音乐艺术则在保留着北方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广泛吸收了中原及其他诸国的音乐成熟,使之元代东北音乐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谢思丝 《兰台世界》2013,(24):158-159
马致远在元曲上的成就极高,有"曲状元"之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早期作品较注重礼乐与政治。晚期看透了社会的黑暗,思想上逐渐由儒入道,其作品创作也开始转向神仙道化剧。  相似文献   

9.
元曲代表了有元一代文学,由于各种原因曲家往往事迹隐晦,生平难详,给后世学者的考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的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即对这60年间阿鲁威生平考的成果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元曲代表了有元一代文学,由于各种原因曲家往往事迹隐晦,生平难详,给后世学者的考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的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即对这60年间阿鲁威生平考的成果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12.
元代藏书事业历来不为人们注意,在有关论著中往往付之阙如。诚然,元朝历史较短,有关藏书家的记载积累不多,但这不等于空白,否则,便无法解释不少宋元刻本流传明清以至于今的事实。应该说,元代国家藏书确实很不发达,但元代私家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对保存典籍、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爬梳整理史传、文集、方志中有关元代藏书家的零星史料,我们可以对元代私家藏书的概况、特点和贡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元代私家藏书概况 元代私家藏书的基础是宋代遗存的大批典籍,元的雕版印刷在宋刻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所以元代藏书家仍有条件在战乱之后,一方面保存旧籍,一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收藏,从而涌现出一批成就显著的藏书家。较为著名的藏书家,元初如文臣耶律楚材、张文谦、李冶,武将如张柔、贾辅、汪惟正,隐逸如庄肃、张雨等人;元中期如宋宗室赵孟頫、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文升,还有申屠致远、同恕、张思明、袁桷、陆友等;元末则有苏天爵、杨维祯、顾德辉、孙思明、虞子贤,以及画家黄公望、倪瓒等。见于记载的元代藏书家虽不过百人,但其中藏书万卷以上的即有十五六人。  相似文献   

13.
山西沁水土沃村东之舜汤二帝行宫内,存有一元代戏台遗址,并有元代、民国两通碑刻,分别记载了此戏台初建重修时间,以及当地元代以来的戏曲活动.这是山西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元代戏台遗址.元代碑刻中所记女真、蒙古官员参预戏台修建之事,在现存元代戏台文字记载中,仅见此例,其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同时,民国碑刻中所记村社演戏不遵古风,破坏旧章,竟被刻碑传世,以示惩戒,这在古今戏曲史上,亦仅为见,也算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14.
元代骆驼考     
<正>骆驼是元代"五畜"之一,养驼业在元代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尚无专门论文研究元代骆驼。相关的研究成果[1],对元代骆驼只是论及,而无深究。古今对于元代骆驼的研究性文章和书籍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于关于骆驼方面某一块历史进行研究,如骆驼民俗、骆驼疾病研究等;二是以时间为主线,对古代骆驼进行概述性研究,如中国骆驼发展史等;最  相似文献   

15.
元代文学艺术大观园中增添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种,这就是道教戏剧。顾名思义,道教戏剧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道教的基本宗旨——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戏剧。 过去,学术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剧”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分为十二科,其第一科叫做“神仙道化”,第二科叫做“隐居乐道”。从内容上看,朱权分类中的一、二两科基本上属于道教的,故而我们以“道教戏剧”概称之。 道教戏剧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在元代。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16.
姚兰 《兰台世界》2014,(4):141-142
许衡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他曾向忽必烈上书《时务五事》,成为元代重要的建国纲领。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学经历,并对其汉化教育的实践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许衡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他曾向忽必烈上书《时务五事》,成为元代重要的建国纲领。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学经历,并对其汉化教育的实践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一) 元代邸报的一些说法及其根据宋代文献中关于邸报的记载,可谓比比皆是,然而一到元朝,“邸报”两字便不再在史料中露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戈公振先生却认为元代是存在着邸报的,并且拿出了证据,那便是周密《癸辛杂识续集》里的一段话: 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燃于火,于是乡人呼为“王火烧”。同时有黄瑰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云其积恶以遭天谴,至于独焚其家,乡人有“黄火烧”之号。盖误以主为黄耳。邸报既行,而评事之邻李应  相似文献   

20.
元代缁衣黄冠的道士群体中,不乏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朱思本就是其中之一。明吴宽在朱思本《贞一稿》后跋中云:“故元文章之盛,虽方外道流亦有其人。”认为朱思本所著诗文,“尤为精深”。其实,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梵文翻译家。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认为,中国地图“计里开方之法,至思本而始备。”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说朱思本的《舆地图》“为数百年来中国地理学界之权威。”(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七卷二号,吴晗译)《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讲到朱思本精通梵文,曾以“华文”译梵字地理图书。但这样一位很有成就的道士,因正史无传,其事迹又不见方志记载,所以至今鲜为人知,这实在是学术界的一件憾事。 一 朱思本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他在一首诗的题目中云:“至大四年辛亥(1311),予年三十九。”由此推知,本初当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即元世祖至元十年。他的祖父曾做过南宋的地方官。欧阳应丙《朱炼师文集序》云:“本初大父以科举仕宋,至淮阴宰。”刘有庆、吴全节在《贞一稿序》中讲到他的家庭出身,或云“故礼义家”,或云他为“儒家子”。可见他是出生在一个南宋下层官吏的知识分子家庭。 朱思本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后来虽然做了道士,但儒家思想几乎左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