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中几个突出方面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展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成熟和完美,体现其“于平淡中见深刻”的讽刺个性特点,从而确证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美学体系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以幽默见长的讽刺大师。他在小说中建立了庞大发达的讽刺艺术美学体系,充分展示了极具审美价值的多彩多姿的讽刺艺术审美形态。从取材、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充分了解了鲁迅小说中所展示的真实的讽刺艺术生命、生动的讽刺艺术形象和浓郁的讽刺艺术情感这一讽刺艺术的完美体系和丰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虽非非“足称讽刺之书”,然其中确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之作或语涉讽刺的内容。在讽刺手法上,蒲松龄借鉴了前人的讽刺艺术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劝善惩恶,往往收到了发聋震聩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讽刺艺术个性的构成,做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孟子》中杂文的论辩艺术和讽刺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孟子》中以论辩见长和以讽刺取胜的杂文名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冷眼冷笔、冷嘲冷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张爱玲小说辛辣地讽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上海冷漠虚伪的家庭人际关系,讽刺了人的种种愚昧、虚荣、冷漠和自私。也讽刺了其他种种可笑的事物。鲁迅的讽刺艺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讽刺艺术属于“有我之境”的讽刺艺术,而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是“无我之境”的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然而,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讽刺背后隐藏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张爱玲对芸芸众生有着一副菩萨般慈悲的心肠。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在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殿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对讽刺手法的运用灵活多变。从夸张、对照、细节描写、对反面人物语言的独特描写四个方面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指出其讽刺艺术的精华是"笑中带泪"。  相似文献   

8.
讽刺,是不平、不满而又不得直言的产物,是人类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智慧的特殊结晶。讽刺艺术,是现实生活中如鲁迅所说的那些“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事物的折光反映。 中国的讽刺艺术源远流长,在讨论鲁迅对中国讽刺艺术的贡献之前,有必要对中国讽刺艺术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一、寓赏罚于嬉笑讽刺艺术要求作家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而且熟练地用夸张、想象、托翁等艺术技巧来修饰这种本质特征,使人物更鲜明,事件更突出,使作品有一种漫画式的艺术情调,让人们在轻松的一笑或一蔑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非常善于抓住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高度的夸张描写,尽情地对讽刺对象嘲讪戏谁,让讽刺对象当场出丑,充分发挥讽刺艺术笑的力量。段栗玉说的“寓赏罚于嬉笑”指的就是这一特点。《郭安》写的是仆人李录因与一幢仆有夙怨,半夜去杀他,结果错杀了另一仆人郭安,郭安的父亲去告…  相似文献   

10.
把陈白尘讽刺喜剧跟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历史进程相联系,他那独特的艺术追求、创作特色和历史贡献等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在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史上,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自觉的类意识以及对讽刺喜剧艺术规律的捍卫等是陈白尘讽刺喜剧的主要历史贡献。这些努力有效地促进了讽刺喜剧跟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的结合。从总结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看,陈白尘调整喜剧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