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11,(23):19-19
新闻报道中往往把参加比赛获得前三名者说成“名列三甲”.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目标自下而上依次为秀才、举人、进士。  相似文献   

3.
科举取士,始于隋唐。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唐承隋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遂使天下才智之士一生为“功名”而奋斗。人们谈到科举制度,就自然联想到“秀才”、“举人”和“进士”,以为从隋唐到明清,其内涵大概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口头上常常谈到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乃是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才完备起来的三级称谓,不能与周代的“进士”、汉  相似文献   

4.
进士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高层级,进士情况可以明确反映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东阳进士自唐代登上历史舞台,实际上标志着东阳教育的兴起。总体来说,东阳进士文学成果虽少,但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甚巨,其文学创作除对地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东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士林风气历来都是衡量时代风貌的尺度,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那么,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士林风气又是如何呢?明代所谓的“士”,主要是指在封建科举考试阶梯上取得了秀才(生员)、贡生、监生、举人和进士等“功名”的人,亦即近年来有些国内外学者通常说的所谓“绅衿”阶层。这些“士林”中人,在明代,一方面是他们在科举功名和仕途官阶上的高低、大小区别甚大,上至科甲进士出身累官为公卿,督抚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级长官,下到青衿一领的穷酸秀才,均可列名士林;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人数较多,《明实录》记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地方县志与报刊资料,对状元匾额,榜眼、探花、传胪匾额,进士匾额,会元匾额与举人匾额进行了分类论述。最后,从科举匾额制作材料和尺寸方面讨论了科举匾额的工艺价值,从文物物件与文献史料角度分析了科举匾额的史料价值,从文物收藏与拍卖的经济视角论述了科举匾额的经济价值,从装饰与书法艺术角度探讨了科举匾额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晓波 《教育与考试》2021,(1):42-48,41
在朝鲜王朝,“进士”指通过小科进士试获得的功名,相当于中国的“生员”,这与中国科举“进士”有很大的区别。此外,朝鲜王朝把本国所有科举考试的居首者,均称为“壮元”。朝鲜王朝科举中“进士”“壮元”的特殊用法,为中国明清与朝鲜王朝士人在科举交流中带来了障碍,也为后世朝鲜王朝科举研究者带来困惑。尤其是当前,除韩国以外的学者容易混淆朝鲜王朝与中国的“进士”一词,①且常常将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壮元”误作“状元”。因此,研究朝鲜王朝独特的科举用语体系,有助于探析朝鲜王朝在学习、模仿中国科举制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科举文科考试对军事的影响表现在:一是文科科举举人、进士担任了许多军事武官;二是文科进士不少人写了一些军事著作。武科科举考试出身的人才一方面写了不少的军事兵书;另一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战功累累的军事将领。  相似文献   

9.
毕节市东郊嵩山有一座明代建造的七级石塔,上镌毕节明清时期进士、举人中式名单,文革中被拆除。2001年因修房掘出部分碑记,字迹可识。乃研究毕节明清科举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明清江安杨氏家族,连续七代在科举、仕宦、军事、教育、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举方面,杨家出现了十一位举人、两位进士;仕宦方面,杨家产生了数位高品级的显官;军事方面,杨家有两位成员曾任高级武职;教育方面,杨家亦有多位闻名蜀中的教育家;文学方面,杨家涌现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以此,江安杨氏家族成为明清时期泸州文化家族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1.
李慈铭(1830-1894)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馒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清末文史大家,更是一位藏书家。他的藏书印颇不少,但其中一方长宽均3.2厘米的篆文闲章很耐人寻味,印文24个字:“道光庚戌秀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这真可称是他的一份攀取科举功名的“履历表”。  相似文献   

12.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徐梓 《中国教师》2009,(21):28-29
<正>根据宋元强先生的统计,中国自唐朝迄清朝,进士科有732榜,录取进士106735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有599人。这近600位抡大魁者,从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千万秀才中脱颖而出,是科举队伍乃至整个知识阶层的代表。社会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光耀荣宠,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德行事功呢,在传  相似文献   

14.
刘绍宽自幼接受旧式教育,青年时代即奋力科场,以求功名。囿于屡战屡败和世风变易的现实,刘绍宽转而对科举制度持一种批判态度,然而这种批判态度并未影响其对科举功名的追求。科举被废后,刘绍宽即便已在地方文教场域有一定成就,但其对于功名的执念依旧不减,科举对其心态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弭。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映照出晚清士人对待科举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文首先从部分进士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天文地理的实践活动来论述科举人才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其次重点是从不少举人、进士撰写了许多农业、水利、医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著作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十余年来,新文化史正成为中国史学新潮流。受此新潮流的推动,中国史学不断拓展新领域,正在形成新理论,逐步调整史学叙述。值此学术转型之际,科举学下景观学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对象从封建政府兴建的贡院转向底层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鼎甲楼就是贵州省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之一。作为遵义历史上的重要科举景观,鼎甲楼将状元、榜眼、探花奉为神祗,进行科举崇拜,借此向社会传播科举文化。鼎甲楼是黔北遵义科举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崇拜的神祗具有特殊性,确立信仰之后当地杨兆麟巧中鼎甲,最终因时代发展而走向衰毁。黔北遵义鼎甲楼的特性反映出当地进士文化深厚,当地进士文化又对举业繁荣、区域文化、文化世家、当地教育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类姓登科考》是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参考文献,但也存在一些讹误。文章以现存明代《登科录》和其它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考证出其9处讹误,其讹误类型可分为:将非进士举子误作进士、一人误作两人、籍地和科甲之误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学的历史要早于科举,其有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包括对入学者数量上的限定,但这和后来的科举名额制度还有很大的差别.科举制度产生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官学逐渐被整合到科举制度中,官学学额制度被科举制度接收.明代,举人、生员成为如同进士一样的终身功名身份之后,这种身份即成为一种社会性稀缺资源,由此生员的地位在历史上空前提高.明朝在万历年间开始按照"附学生员"名额,定期录取新生,在学生员却不毕业,之后生员人数大量增加,终于在其后形成了数量比较稳定的绅士阶层.科举学额制度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其在明清时期表现出:控制总量、按照区域分配、兼顾特殊利益群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分科考试,选举人才,即所谓科举,其制度则始于隋朝。在唐代,适应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科举制有了发展。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径、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自唐中叶以后,其中的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中后期的一些政府重要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中进士被人们视为“登龙门”。科举逐渐成为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培养“衣冠户”的重要途径。到宋代,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它的上层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