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幼问答是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良性的师幼问答循环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文章基于对大班语言活动“收集东收集西”的同课异构分析,归纳出当前师幼问答循环的基本样态和形成策略.良好师幼问答循环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在保护幼儿应答积极性的前提下适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诱导、探询和问题调整.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问答。在主题游戏中,加强幼儿人际交往的语言训练,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使幼儿“能说”,围绕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会说”,以幼儿兴趣为载体,诱发幼儿“想说”。并把幼儿语言表达训练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在无烦恼、无压力、无负担的氛围中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3.
目前,看图讲述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向幼儿提出看图的要求;然后出示图片,通过看图、问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述,一层一层地展开情节;最后请几位复述能力强的幼儿将图片内容连贯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程式,仔细分析,这样的程式在训练幼儿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有很明显的弊端:一是看图要求的交代仅仅是空洞抽象的说教,既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浪费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时间;二是“引鱼入钩”式的问答、讲述,把幼儿的观察和表  相似文献   

4.
目前,看图讲述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向幼儿提出看图的要求;然后出示图片,通过看图、问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述,一层一层地展开情节;最后请几位复述能力强的幼儿将图片内容连贯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程式,仔细分析,这样的程式在训练幼儿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有很明显的弊端:一是看图要求的交代仅仅是空洞抽象的说教,既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浪费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时间;二是“引鱼入钩”式的问答、讲述,把幼儿的观察和表  相似文献   

5.
无意识问答现象是师幼互动主体在长期的模式化问答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一种机械问答现象。在这种无意识问答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忽视具体问题与幼儿个体的差异性,使师幼问答走向无意义与形式化,不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勇 《教育》2014,(6):18-18
“我的孩子一天能学多少个英语单词?一周能够学多少个英语单词?”这是二十一世纪幼儿园国际园幼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该园长最不好问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内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师生间的问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师问、生答,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是对幼儿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回应与引导,从而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有时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相应地回应,而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缺乏及时地支持及引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现象描述:教师问:“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教师拿出一个青色微红的苹果问:“这个苹果什么颜色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这个苹果有色,有点儿红——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两次问答,幼儿对于苹果的描述是如此相似。若说第一次提问引发出了幼儿经验似的回答,那么当教师手执实实在在的青苹果提问时,为什么幼儿最终仍会作出“红苹果”的描述呢?应该看到,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细致准确地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观察描述,不过他们的实际经验却与物体概念之间对不上号。类似现象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多媒体技术,以“疑问表达”为主线,构建汉语初级阶段日常交际问答互动教与学系统.这种问答互动系统由“初级阶段日常交际口语问答语料库”、“初级阶段日常交际口语问答多媒体素材库”和“初级阶段日常交际口语问答互动教、学模式”三部分组成.该研究顺应时代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问答教学法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师生问答方式的不同,问答教学法出现了两种形式:单一问答教学法和多元问答教学法。单一问答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法,其教学程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不了,教师自问自答;其特征是:教师是问答主体,学生是问答客体;其弊端是:学生提问的权利被剥夺,思维受到限制,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后果是:课堂问答容易变成“满堂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  相似文献   

11.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谣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经过了一代代人润色加工而形成的特殊文学形式,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等,都属于童谣的范畴,深受儿童的喜爱。童谣来源于生活,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童谣辅助教学,让幼儿在欣赏童谣、感受童谣魅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有趣的“一问一答”小游戏,如“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喵喵”“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娃娃家”等,这种互动方式增强了幼儿与他人交流的乐趣,提高了其应变力和创造力。最近的一个欣赏活动中,幼儿被富有浓郁壮族气息的歌曲《对歌》吸引住了,歌中不仅有对唱形式,还有优美婉转的曲调、热闹欢畅的对唱情景以及诙谐活泼的歌词,让他们既感到新鲜也很有试唱的兴趣。《对歌》是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原歌词内容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教师从中班歌唱教学目标入手,把歌词改编成幼儿熟悉的名字问答,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及对唱要领,轻松融入热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对歌场景和民间游戏情境中,大胆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并体验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问答。在主题游戏中,加强幼儿人际交往的语言训练,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使幼儿"能说",围绕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会说",以幼儿兴趣为载体,诱发幼儿"想说"。并把幼儿语言表达训练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在无烦恼、无压力、无负担的氛围中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答“温故而知新”,可导入新课;以问答“遍询诸生”便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问答画龙点晴,利于概括总结新知识;以问答巧妙引伸,能激活拓展学生思维,开发  相似文献   

15.
活动意图 "国王生病了"这个语言活动以往是遵循以阅读画面、问答讨论为主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的.但是,如果单纯地让幼儿看着画面,老师为幼儿读一段,然后提一些问题让幼儿来回答,整个活动过程未免有些枯燥,不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现象点击1:新课程强调师生对话,于是,有的课堂把问答当对话,“知道吗”、“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了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出一百多个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把平等对话搞成为了问答,解释曰:“此乃新课改提倡的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现象点击1:新课程强调师生对话,于是,有的课堂把问答当对话,“知道吗”、“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了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出一百多个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把平等对话搞成为了问答,解释曰:“此乃新课改提倡的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什么“对语深巷有回声?”为什么“电报可以传家书?”为什么“寒冬腊月水缸裂?”这些有趣的知识问答不是物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也不是电台的知识竞赛,它们是一百多年前载于传媒报端的科普互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格致问答”.这些问答不仅是包括物理学在内的科技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20.
乍一听这个话题,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个不思进取、不要学习的人,恰恰相反,今天的我,是个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人。但对儿童来说,我以为还是少谈论一些学习,多给一些宽松为好,君不见,今天的减负,要从幼儿开始呢!我之所以提出不要过多谈论幼儿的学习,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谈滥了,天天谈、家家谈,量如倾盆大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上了网络,劈头盖脑而来的是“幼儿英语学习光盘”、“幼儿学习软件”、“幼儿如何学习电脑”、“幼儿学习拼音教材”、“幼儿学习网”、“幼儿电脑游戏”、“幼儿学钢琴”、“幼儿学绘画”、“幼儿学武术”、“幼儿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