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上有一道选择题,涉及秦始皇的避讳问题: 《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秦始皇名“赢政”,为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且读平声,这就是今天的“正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1)说明秦始皇意气用事;(2)“政月”改为“正月”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独尊;(3)避讳是指为了尊重别人而用避开或换用某些字词的方法改变原来正常的称谓;(4)避讳只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皇后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尊严,规定凡是他们名字上的字臣民不得照用,这就是所谓“避讳”中的主要部分——“国讳”。避讳的办法,或用同音同义之字代之,或就原字缺去笔划书写。如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正月”读作“征月”,写作“端月”。汉初吕后名雉,“雉鸟”便改称为“野鸡”。汉文帝  相似文献   

3.
小语文知识     
“正月”的读音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这是夏朝就规定的,由于古代帝王易姓受命之日不同,故作为岁首的第一个月也就不同。如商朝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则以十一月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一月为正月。但这个“正月”的“正”要读成zhēng.而不能读 zhèng。其最初原因据传是秦始皇名字叫赢政,“正”与“政”同音,犯了忌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立即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正(zhēng)月”,这个读音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谜语谜语,古代称“度(sōu)辞”,发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好的谜语,有启发思路培养智力的作用.古人所作谜语,有的颇具巧思。如:“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打“人”字(“春”少三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相似文献   

5.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6.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7.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8.
云霓 《初中生》2007,(12):11-11
以哪个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秦朝以前各不相同。夏是一月,商是十二月,周是十一月。每改一次月份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另外,帝王一般在一月接受百官朝拜,为表示庄重,便将一月改为“正月”。到了秦始皇时,因其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  相似文献   

9.
海瑞骂皇帝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缺笔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成为不全的字。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就算犯法,要吃官司,判徒刑。至于骂皇帝,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海瑞骂嘉靖皇帝最厉害的几句话是:“现在人民的赋役要比平常多许多,到处都是这样。您花了许多钱,用在宗教迷信上,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弄得老百姓都穷得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天下人民就用您改元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音说,  相似文献   

10.
"避讳"拾趣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今天人们多读为"征"音。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之"政"而改读的。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中国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意思。全国都避讳的,称为“国讳”或“公讳”,全家都避讳的,称为“家讳”或“私讳”。 古代书籍中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书名、地名、物名、常语以及年号等等,还出现一改再改和回改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13.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14.
海瑞骂皇帝     
吴晗 《高中生之友》2012,(18):18-19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缺笔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成为不全的字。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就算犯法,要吃官司,判徒刑。至于骂皇帝,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海瑞骂嘉靖皇帝最厉害的几句话是:"现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5.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16.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的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19.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姓名的  相似文献   

20.
避讳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习俗。《史记》存在着大量避讳现象,体现着避讳习俗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其避讳有严有疏,有章可循,运用的避讳方法有同改字法、同音改字法、同名改字法和以“某”讳言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