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和声运用能力,知识的重点应放在音乐作品的和声处理与适时运用。本文从《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创新,与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2.
根据普通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普修课程之一的和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和声理论的基本音乐语言逻辑以及四部和声写作的技巧,认识到多声部音乐中主调音乐创作的和声语言,能分析出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中的各种和声现象。但是,现在许多普通综合性高校的和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把所学的和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必须认识到和声分析的特点及在普通综合性高校和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 和声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是纷纭繁杂的,可以说任何一本和声学教科书也无法包罗万象地解释一切和声现象,而只能归纳出最常见的或较为常见的和声现象。为此,如何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和声学的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  相似文献   

4.
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是传统和声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手段。和声写作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调性和声体系中的各种和声技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声分析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和声技法于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即大量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和声手段,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音乐语言及其风格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调性音乐中的增三和弦、平行和声以及音程循环等技术的运用几个方面,阐述和声分析对于传统和声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艺术教育新课标的实行推广,和声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同学们多声部音乐的写作和声学理论应用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传统和声问题的能力.在和声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分析、写作和应用能力一体化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声教学应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作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声基础知识与应用,从而来达到和声写作在音乐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知识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切音乐作品都是以作曲技术理论作为支撑,在钢琴教学中,也需要音乐理论作为支撑。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在钢琴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钢琴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从曲式结构类型、和声、复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作曲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大量汲取了河南中原音乐沃土的养分,将河南民间音调、曲艺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民族音调、和声在旋律中的融汇与结合、丰富的复调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合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提的"传统作曲技法"是指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作曲家们不断的实践而应用的一套作曲技法。不论是和声色彩、复调对位,以及音乐发展等等都融入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语汇。  相似文献   

8.
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和声学》教学,在整个专业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系统的和声学习后,学生要在随后而来的曲式学、作曲、小型乐队编配及钢琴伴奏写作等一系列的学习中,使之发挥“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有效的和声教学就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9.
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应立足于音乐实践,加强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音乐制作和聆听,重视学生在行动中认知和反思,打破课堂音乐教学的单一模式,建立音乐多维认知观,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中完成教学,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应立足于音乐实践,加强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音乐制作和聆听,重视学生在行动中认知和反思,打破课堂音乐教学的单一模式,建立音乐多维认知观,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中完成教学,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一门基础技术理论课。这门课程的设置,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所谓的必修课,指的是《和声学》共同课。所谓选修课,指的是《和声学》提高课,要求学生必须修毕《和声学》教程的全部内容。要想培养出适应中等师范专业所需要的合乎规格的音乐理论教师,必须把《和声学》选修课学好。必须制定《和声学》选修的教学规格。只有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规格,才能完成培养中等师范专业音乐理论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五声性和声在我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已普遍使用,并逐渐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在许多音乐院校的和声教学中,长期以来讲授的仍然是欧洲传统和声,而对民族正声性和声的讲解则相对较少,有的院校根本就不涉及,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和声学之后,仍然对民族多声音乐不甚了解.在音乐写作中,常常用欧洲传统和声配以民族五声性的旋律,造成了和声与旋律风格的严重脱节。应尽快改革和声教学中的这种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运用钢琴集体课进行和声学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红 《教书育人》2010,(8):92-93
一高师和声学教学现状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所学的音乐理论课基础乐理的延伸,在音乐教学中它是学者迈入音乐殿堂的必修课。多年来,和声学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和声学教学,使教学与研究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5.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提高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师范学校视唱练耳教学的看法。一、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原则为使学生获得视唱练耳的全面技能,在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遵守以下教学原则。1.必须保证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片断或部分作为基本教材。包括世界各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创作音乐、少量的为掌握某种技能编写的练习,以保证学生积累丰富多样风格、韵味的音乐语言。2.始终坚持音乐基本理论、和声作曲等理论课程同观唱练耳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  相似文献   

16.
作曲技术理论是构成一切音乐作品的基础,在钢琴教学中它也能够有很好的应用与发挥。钢琴教学需要良好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如果能够善用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精华,这对于钢琴教学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将谈谈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会探讨曲式结构的类型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然后会谈谈和声的演变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接着会介绍复调的类型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最后会分析配器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和声共同课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众多共同课中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对象是除作曲专业之外的其他非作曲专业学生,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和声分析.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的和声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熏陶引导学生们主动的去学习,其中包含了欣赏和读谱,理解一段音乐中和声出现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这个时候和声会出现,根据逻辑来进行和声分析,同时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这段和声存在的必要性,体味其中的美感.针对不同音乐中出现的和声,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去主动分析和声方面的出现以及对于音乐方面的系统分析,是我们需要去共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在《和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它可使和声学学习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习者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习者对《和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和声学》学习的效率。具有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特点,将为和声学教学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的理论王国中,作曲理论应当是一个独立的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范畴,是帮助作曲家控制各种音乐原始材料的工具,是理论家得以认识和阐述音乐的构成及表现意图的媒介,是沟通音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联系的桥梁,通常包括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曲分析、配器法等四门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课程,俗称"四大件"。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目前被视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中教学体系最为"完整"、"规范"的,但大多数高师类院校作曲理论课程论课程教学是不甚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还有就是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不切实际的沿袭、照搬专业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音乐声学作为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兼具音乐和声学两门学科知识。在进行声乐教学时,需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声器官,使他们在掌握声学知识的基础上,来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本文主要从声音的三要素频率、音调及音色,以及声音的传播过程出发,探讨音乐声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