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史公自序》一般简称《自序》,是《史记》全书的总论,也是一篇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的自序传论文.全文七千八百一十二字,记载司马氏世系及司马迁传略,但主要篇幅是对《史记》一书的自注和提要.《史记》是司马迁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他对于历史的最大贡献.所以《自序》实即作者自述的思想体系,是研究司马迁思想和《史记》价值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全文可分七个段落.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与郭沫若曾先后就认为系“先汉纪录”的一条史料,研究过司马迁的生平。这条史料出自唐人司马贞《史记·太史公自序·索隐》所引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其文称: 太史公,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二位学者分别在其著作《太史公行年考》和《<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中,都认为这条“先汉纪录”所说的“三年”,当为汉武帝元封三年,当时司马迁始任太史令,这条史料是指司马迁而言,文中的“司马”下所夺者应是“迁”字。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叙述了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鸿篇巨著——《史记》的故事。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眼发愤走进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孙海云 《阅读》2014,(15):15-16
<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同学们,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认识司马迁的形象?其实,只要抓住两个问题,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6.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7.
叶娟 《阅读》2012,(4):15-16
哇!五(5)班的QQ学习群里真是热闹非凡啊!叶老师:同学们,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具体体现在哪里?小花:首先"发愤"来自于"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小时候努力读书,充实了许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8.
《史记》之"太史公曰"在文学史上具有开百代之先的地位。作为论赞,它附同于本纪、表、书、世家以及列传,并同它们一起组织起《史记》完整的结构。在烘托主文本的同时,也汇筑起了"太史公曰"作为表情达意的独特文本所具备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写《陈涉世家》,古之史家多讥之为自乱体系,今之学者则多誉之为同情农民战争。这种或贬之太低,或称誉过高,都有悖史迁的本意。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布闻”汉代的“圣德”,记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汉代大一统的政权服务。他判断历史是非的根本依据是汉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史实的取舍、褒贬的分寸,都以不违反汉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大限度。秦是被汉取而代之的,为证此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正义性,司马迁  相似文献   

10.
《史记》由五体构成.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司马迁作史,列本纪为五体之首,系全书之总纲.起自黄帝,迄于太初,书上下三千年史事,成一家之言.所称本纪者,裴松之《史目》之:“天子称本纪,诸侯称世家”.张守节云:“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云:“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据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对“天道”有知论的怀疑,是他的哲学思想中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里,在大量的叙(序)事中,虽没有下断语,实际上已表明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的《史记》研究已蔚然成风,且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中关于"太史公曰"文学性的研究,则篇籍甚少。其实《史记》"太史公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文学特征),即抒情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论断语言和富于杂文气息。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14.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15.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在文中司马迁刻画了以李广、李陵为中心的李氏家族的形象,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家族是当时一类人物的缩影,司马迁创作此篇的意图也很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李将军列传》,并将它与《史记》的相关篇章进行比较,寻找造成李广家族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复信任安,说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写完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历史,“凡百三十篇”。这就是后来传世不朽的巨著《史记》。作者说写它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50多万字的巨著《史记》中,叙写了我国古代3千多年中纷繁复杂的社会风貌,以饱蘸激情之笔塑造了100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强烈抒情的语言歌颂着他所爱,诅咒着他所恨。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凝聚作者血泪的悲愤诗。  相似文献   

19.
《九辩》一诗并非“章自成篇”,杂乱凑合,而是线索连贯,层次井然。此诗非屈原所著,也非宋玉“悯惜”屈原“以述其志”,而乃宋玉自抒身世感慨之作。  相似文献   

20.
离婚与再嫁是受贞节观念制约和支配的。所谓贞节,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这是封建时代对妇女的一种片面要求。在我国古代,自开始重视和强调贞节以来,妇女的离婚、再嫁就越来越不自由了。然而在唐代,离婚再嫁却屡见不鲜,妇女的贞节观念,出现了较为淡薄的局面。据文献记载,春秋前期还没有妇女守节的风俗。《管子》曰:“凡国都有掌媒,取鳏寡而和合之,则谓之合独。”王夫子《诗广传》也说:“古者无少寡之妇;夫死而田归,无以养之,则嫁之也。惟老而无夫曰寡。”可见当时妇女再嫁并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