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枫桥夜泊》这首诗我教过好多遍了,每次都感到“对愁眠”的“对”字很难落实。“对”是朝着、面对的意思。如把“对愁眠”解作面对着忧愁睡眠显然是说不通的。我查了一下“教参”,“教参”只说,“诗人睡在船中,看见江边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之“雨”,可说是一个被诗人刻意拟人化与诗意化了的可爱形象。  相似文献   

3.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4.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5.
校长寄语     
亲爱的初中生朋友; 常听到中学生说一句玩笑口头语:“你可愁死我了!我知道,说这话的孩子并不真愁,真发愁时又未必有人真理解。诗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嘛,且“强说愁”时还是“为赋新词”,而我却要说,都念初中了,要是从来不识愁滋味,那可真是愁死人了。愁、肯定不好受,但它叫人反思呀。吃上愁,就得学会理解“粒粒皆辛苦”;穿上愁,就得学会品味“慈母手中线”;学上愁,就得考虑“书中自有……”当然,如果犯点愁就真玩割腕自杀什么的,那也太娇气(?)愁可以象征淡淡的年轮,标志着你在精神上的成长、心(?)愁可以象征警钟,警醒你该改变自己发霉的(?)绿叶,扶衬真情与智慧绽放出(?) 忧愁背后更显浪漫  相似文献   

6.
郑愁予是活跃在当代台湾诗坛的—位著名诗人。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便被誉为“现代抒隋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中的“愁”情,是历代诗人骚客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抒发的特殊感情.这些含“愁”的诗句已经成为古诗中意蕴独特的文字风景,也是震撼人心的诗苑奇葩。诗人的“愁”情深广厚重,意蕴丰富,而展现这些特殊情感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8.
一、提出疑问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时,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诗人说“霜满天”,那么霜是从天而降的吗?  相似文献   

9.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高级的感情活动,但诗人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用比喻等方法,赋予“愁”许许多多具体可感的形象。由于所受的外界触发不同,或由于生活积累不同,诗人笔下的“愁”也就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了。一是以山喻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氵项洞不可掇。”把忧愁比喻成高耸的终南山。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以重重叠叠的山比喻重重叠叠的愁。沈端节《菩萨蛮》:“春山万里共行色,客愁浓似春山碧。”把浓浓的客愁喻成春山浓浓的碧绿。这些诗句取山之“高”、“多”、“浓”,各有侧重。而苏…  相似文献   

10.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新诗,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象内涵和欣赏它的柔美韵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数年的总结,提炼出了上好本节内容的“五个一”。  相似文献   

11.
“愁”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然而在古代诗词曲中诗人们却使这“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不仅如此,在他们笔下,“愁”还能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一、在拓展中碰撞情感 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一位老师引导学生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春天景物的特点”、“哪个字表现了诗人的心情”以及“诗人为什么会乐”这三个问题来逐层学习,步步深人,感受诗人程颢在大好的春光下,陶醉于春风春花,无比愉悦、舒畅之情。可以说,是春天这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带给了诗人如此愉悦,这样的心情也感染着学生,让学生的情感也轻松快乐起来。但接下来,老师在课堂中补充拓展了一首同样是程颢所写的《题淮南寺》,诗句是:“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相似文献   

13.
“愁情不断如春水”,人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时序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尤易产生愁绪。离情别怨,国恨家愁,如滚滚长江向诗人们奔涌而来,使他们写下了无数以水寄愁的名篇。  相似文献   

14.
郑愁予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有人说他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是的,郑愁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中国现代诗派某些诗人食洋不化的缺点,而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从而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而正是其名作《错误》(见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人奠定了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因而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5.
翻阅古典诗集,迎面宕开的,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情感的海洋。“诗言志”,一代代诗人,在诗的王国里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写自己的情怀。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带有怨怒的倾向。诗人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却往往在现实的厚障壁前撞得头破血流,因此,他们“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愁绪,就成了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流。“愁”,触景而生,缘境而发。不同的诗人,因其生活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愁绪;即使同一个诗人,因生平遭遇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内涵的悲愁。一、伤春惜时,感叹人生易逝、盛衰无常之愁花开花谢,草长絮飞,本是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有不少诗句就是倒装句,现择取几例,仅供教学时参考: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译为现代汉语是:远看嫩草呈现绿色,近看却好像没有。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仅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  相似文献   

17.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18.
东坡和陶     
“许浑千首水,杜甫一生愁”,诗人常有他爱写的题材和内容。苏东坡晚年的醉心和陶,在我国文学史上,就是突出一例。陶渊明在今日是被公认为伟大的田园诗人,但在历史上,至少在宋代以前,他的诗并不为时人所重。南朝昭明太子就说:“渊明之诗,篇  相似文献   

19.
师:你能联系诗句,围绕“愁”字,谈一谈体会吗?生:“寒山寺”有冷冷的味道,又说在“姑苏城外”则有孤单的味道,都和诗人的处境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姑苏城外寒山寺”恰恰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愁。师:妙。好一个“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月落乌啼霜满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寒气逼人的图景:月落乌啼,微弱的月光映在水面,反射出淡淡的光线,就像霜一般弥漫在空中,怎不使只身在外地的异乡人倍感孤独寂寞?思乡的惆怅便油然而生了。师:对,由景生情呀。生:老师,我查过诗人张继做此诗时的背景,诗人“十年寒窗”苦读后进京赶考,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  相似文献   

20.
一、化景物为情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小学古诗中亦不乏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了空旷凄清之景,用来衬托诗人内心压抑孤寂的愁情。诗写到“江清月近人”时嘎然而止,使人感到余韵悠扬。这一轮近人的月影会引起诗人哪些愁思呢?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道路的坎坷……一起涌上心头,在这凄清画面的衬托下,我们可以推测诗人的心潮多么不平静啊!可以说这里收到了“语绝而意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