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2.
张海霞 《大观周刊》2012,(17):239-239
十来岁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抱着“求知、探索、思考”的心理去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竞争意识”是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带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田园诗。弄清耦川别业的具体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关于福川别业,古人有一些描述,如唐冯资《云他杂记》卷八说:“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家张戒称王维隐居耦川的诗作为“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卷上),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吧。对于上述说法,笔者以往既抱怀疑态度,又不敢断然认定其为误…  相似文献   

4.
读者的十种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图书市场是买方市场,读者的选择性很强。“选择”就是有一定的目的。概括地说,读者购书有以下十种需求: 1.求知。在人的所有需求中,求知应列首位。“知识就是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伍,就得努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图书市场是买方市场 ,读者的选择性很强。“选择”就是有一定的目的。概括地说 ,读者购书有以下十种需求 :1.求知。在人的所有需求中 ,求知应列首位。“知识就是力量”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伍 ,就得努力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如果考察一下 ,读书人花在求知方面的费用最多。投资求知 ,获益最大。2 .求能。“能”就是“技能”。我们常讲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知识加能力。我们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只有会应用 ,才算能知能会。譬如科技兴农 ,需要大批既有知识又…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种种积弊,均可称为“文病”。“文病”有药可医。它不是天上的仙丹,地上的灵芝,而是历代贤哲名篇中的范例。大半生在笔砚中讨生活,提笔行文,或给人讲课,或与人通信,遇到“疑难杂症”,却少不了向古人求助,从他们不朽的篇章中寻求“验方”,以解惑求瘳。日积月累,得数百例。今数十择一,用问答形式写成此文,名之曰《“文病”验方十种》,供弄笔者参考。间:如今长风更盛,一些文章长而又长,文字凝炼功夫差,从何入手改进?答:提笔行文,要记住老子这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懂得这个辩证法,你就会像京剧名家那样,“台…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味道     
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而且还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或曰“知识分子家庭”,则被称之为“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8.
“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读书诀以一部《厚黑学》名世的李宗吾先生,被人们推为‘“厚黑教主”。他在《厚黑大全卜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固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第一步,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没...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图书价值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人对图书价值有全面、深刻而系统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着古代的社会文化活动,促成了古人在图书文化事业上的系列行为和作法。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作为报纸的“眼睛”——新闻标题.也可称之为石中之玉,水中之珠。  相似文献   

11.
尽管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是离不开数字,但数字毕竟是抽象的、单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十分讲究活用数字,赋予数字形象性。 古人在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教育时,就成功地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十个数字,编成形象可感、琅琅上口的“顺口溜”: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就包括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易读易懂易记,便于幼儿形象地认识和掌握,为进一步识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式戏台,有不少妙联。下述的一副就流传十分广泛: 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  相似文献   

12.
不惑之年又逢时──祝贺《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40周年李致忠孔老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以切身体会归纳出来的人认识客观事物,掌握自然法则,适应客观规律的成长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古人言,司书之仙名‘长恩’,到了除夕,呼名祭之,蠹鱼不生,鼠亦不蔷。妹子每每用之有效。但遇梅雨时也要勤晒,着听其朽烂,大约这位书仙也不管了。”  相似文献   

14.
莫国成 《大观周刊》2012,(48):235-235
人生于世.立德为先:教师之职.师德为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仪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使自己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均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表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民族注霞师德传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新闻传播》2004,(10):64-64
要达到好的广告效果,平面广告设计必须着重广告设计表现的三大要领:色彩、图形、文案。  相似文献   

16.
张心阳 《军事记者》2004,(10):20-22
古人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一部作、一篇章,一次演说,它给人们的应该是什么呢?统而论之——信息。报刊理论宣传当然也不例外,所刊发的每一篇章都应该给人以信息。有信息即为章,没信息即不能为章。正确信息的存量是衡量章优劣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郑义风 《青年记者》2006,(17):33-33
来晚报已整整十年了,仔细算来,十年中有八年是黑白颠倒的夜班生涯:从国际版编辑、时事部主任到主持要闻中心的工作,岗位不同,夜班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晚报,凌晨两三点钟顶着月色回家。不少人问:不觉得苦吗?答:是苦,但没觉得苦,感觉的是乐。  相似文献   

18.
古人常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一个人成就事业时的用心良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影视艺术鉴赏通论》一书,就是张亚斌先生用十年的时间精心写作出来的。细细读来,让人兴奋之余不能不为其中所蕴含的学术分量而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摘     
经济新闻的写人,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概括地说,这就是:(一)着力于点化,切忌繁杂。经济新闻的写人,就像古人说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它仅是新闻人物一时一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地展示,既不是纵深的描写,更不是文学人物性格的刻画,在经济新闻中,它只是作为一个个闪光的细节而存在的。它像新闻中的描写一样,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  相似文献   

20.
都说“十年磨一剑”,可码了近10年字,却总觉得自己这柄“健”还是显得驽钝,还时常要为拟一个题目,找一个角度而冥思苦想、寝食难安。有时免不了怀疑:难道自己不是钢材是木材,真就磨不成一柄利剑?直到今天捧得“十佳”,让我有了些许欣慰:十年光阴,终究没有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