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校园边多了一个戏台。从下午开始传来阵阵鼓点和那富有韵味的长叹。那是婺剧,金华的地方戏。在我印象里,它永远都像那相框中的老相片,由练功房中那一阵聚结着底气的拖腔和那听不懂的方言交汇而成。  相似文献   

2.
表述可以表述的一切了解可以了解的一切决定可以决定的一切达到可以达到的一切重复可以重复的一切结束可以结束的一切那无法表述的那无法了解的那无法决定的那无法达到的那无法重复的那无法结束的不要结束那无法结束的一切【解读】该诗是一首哲理诗 ,全诗三小节十三行 ,传递了作者珍贵的人生经验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人生的哲学思考。全诗从内容上 ,可以从正面阐释和反面作答两个方面解读。第一小节 ,共有六句 ,从正面回答了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六种可以实现的现实。阅读这一小节要重点体会“可以”和“一切”反复运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玫瑰树     
这位老太太总是为她花园中那棵高大的玫瑰树感到骄傲,喜欢对人讲述它是怎样从一根插枝长大起来的,那插枝还是多年以前她刚结婚时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她和她丈夫正乘坐自己的四轮马车从罗马旅行归来。(那还是铁路出现之前的  相似文献   

4.
那洁白的粉笔之魂,从老师的手上飘飘洒洒,落在那苍苍的白发上,和那银丝融在一起;落在那整洁的衣服上,点缀出梨花般的诗意。我愿意献上一支粉笔屑的歌,向我的老师致意。  相似文献   

5.
从一开始,张扬同学就和我的语文学习常规很不合拍。〈br〉 那邋遢破旧的作业本,那随心所欲的习惯,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完全和我的语文学习标准不协调。  相似文献   

6.
<正>从一开始,张扬同学就和我的语文学习常规很不合拍。那邋遢破旧的作业本,那随心所欲的习惯,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完全和我的语文学习标准不协调。讲解课文时,他的插科打诨比我的延伸拓展还要多。谈到陆游的爱国诗歌时,他会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念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  相似文献   

7.
Jim  刘中飞 《海外英语》2008,(2):50-51
和任何一个早上一样,从暗夜的黑幕中奔出的浓雾迎来了清晨第一缕阳光。这海滨的雾,从大海四周悄悄爬上约克镇,带来了海水那刺鼻的成味,那可是全镇的居民醒来时都喜欢闻到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新年的曙光     
从遥远的地平线,从雪山的那一边,从大海的那一端,新年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新年的曙光把大地染红,把崭新的黎明照亮……  相似文献   

9.
因为月光,他刚好能看清房门底下的地方,于是他吹灭了蜡烛,拔出剑来站在那等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盯着那,脑袋里想着那条蛇可能会做什么。如果它从窗户进来,从身后爬到自己身上,用毒牙攻击自己,那该怎么办呢?或者,那条蛇要是先爬到衣柜上,然后再从上面下来呢?他正琢磨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     
我喜欢冬天的白雪。她以那优雅的舞姿,轻盈的舞步,从空中飘然落下。她那纯洁而又晶莹的身躯,像洁白的鸭绒一样,覆盖着大地和田野,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希望。我喜欢和煦的春风。那路边的小草,探出绿油油的小脑袋,欢喜地看着我。那高大挺拔的大树,在路两边整齐地列队,伸出绿色的  相似文献   

11.
《山的那一边》文中分明谈的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的事情 ,但文题为何是《山的那一边》?对于这个问题 ,我想从两方面来谈。首先 ,“山的那一边” ,指的就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其一 ,从作者的陈述角度来看。作者陈芸芸在《我写〈山的那一边〉》中说 :“1988年9月 ,我们去二炮部队驻地青海某基地采访。车从西宁出发 ,要翻过大坂山 ,山的那一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后来写题目时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的那一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作者之所以把文题定为《山的那一边》 ,就是由他所取的陈述角度决定的。其二 ,从“那”的指代作用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红楼梦》中几个典型的“那”字回指项为语料,从巴赫金的语境对话论的角度探讨了“那”字在构成回指时的语境建构和对话激活的作用。同时也浅析了“那”字社会情感的表达功能及其对“那”字回指项的确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人们使用“这/那”的常见失误来讨论“这/那”类词的用法,它主要表现在:指代不明、误用、滥用和缺用“这/那”类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我国从北朝始出现了一种法界卢舍那佛的图像。本文简述了敦煌卢舍那佛像的分布,探讨了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的内容及义理、艺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牛年说牛     
从湛蓝的天空,俯视那一望无际的草原。青青草原上,几只牛正在吃草。 那不紧不慢的态度,那安详的状态,那美丽的睫毛,那一眨一眨的眼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哦,我懂了,它向我们诉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相似文献   

16.
《文山学院学报》2014,(6):100-103
"那美术"的概念是在文山学院提出优势办学特色理念下诞生的,"那美术"的内涵是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内容的美术分支。以文山壮锦图案为例,探索在"那美术"框架下的装饰艺术教学。提倡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那美术"因素,并从壮锦图案的题材、内涵、造型、构成、色彩、材料、工艺与功能等的传承中获取灵感,希望能从装饰艺术的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从高校角度审视民族民间传统美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我将从运河归来 不知那一天是哪一天,等我毕业,再回到那一座永不忘记的小屋。那小屋,住着我永不忘记的父母。那小屋的门前,有一棵缀满知了、星星和故事的大树。那屋后的松冈,是外婆长眠的地方,有一个圆圆的青墓。  相似文献   

18.
秋姑娘来了     
正10月23日晴随着一片片黄叶飘落,秋天来了。秋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田野,那金黄的稻谷像金色的海洋,火红的高粱从远处看,像穿上了红披风,雪白的棉花像盖上了白被子。秋姑娘又来到了花园,花园里的牵牛花各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那鸡冠花也是美得让人无法想象。秋姑娘还去了果园,啊!那葡萄晶莹剔透,简直可以和紫珍珠相提并论了,那橘子、柿子,个个像那小小的红灯笼。  相似文献   

19.
外婆桥     
我忘不了那座桥,那是属于我和外婆的桥。 小时候,外婆每天从幼儿园接我回家,都要经过一座桥,我不知道桥叫什么名字,索性称之为“外婆桥”。  相似文献   

20.
《课外阅读》2006,(12):41-41
“没有了书,这个世界是一片荒芜。”——白朗宁如是说。我曾陶醉于华夏长久的文化之中;从那溯河而来,木铎声声的《诗经》,到那汨罗汀漫,兰佩芳华的《离骚》;从那恣意遨游神飞宇外的太白仙人,到那苍凉沉郁衰鬓孤老的少陵野老……我以为,我的身边一定是那百花争艳的繁花似锦,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