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里 《今传媒》2006,(10X):6-6
上半年到香港珠海书院任教,茶余饭后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总部在香港)的“鲁豫有约”节目,因为它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里有一定实绩或突出表现的人物,也可谓是新闻人物吧,所以特别能引人注目。加上陈鲁豫采访风格上的清新、自然,此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使人耳目一新,很中看。从新闻的归类看,虽属访谈类节目,但大大超过以往见到的杨澜的“天下女人”访谈类节目(湖南卫视),甚至上海的“可 凡倾听”也不及它有味,这是我的直感。  相似文献   

2.
武里 《今传媒》2006,(10):6
上半年到香港珠海书院任教,茶余饭后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总部在香港)的“鲁豫有约”节目,因为它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里有一定实绩或突出表现的人物,也可谓是新闻人物吧,所以特别能引人注目。加上陈鲁豫采访风格上的清新、自然,此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电视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一方面创造着新一轮的收视奇迹。另一方面,由于观众对访谈质量不满,网络上对鲁豫的批评声也时有出现,并认为访谈类节目已进入瓶颈期。然而,《鲁豫有约》的高收视率以及鲁豫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与鲁豫独特而有效的传播技巧密不可分。本文从提问、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三个角度对鲁豫的传播技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袁立庠  余子瑛 《今传媒》2011,(9):113-116
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电视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一方面创造着新一轮的收视奇迹。另一方面,由于观众对访谈质量不满,网络上对鲁豫的批评声也时有出现,并认为访谈类节目已进入瓶颈期。然而,《鲁豫有约》的高收视率以及鲁豫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与鲁豫独特而有效的传播技巧密不可分。本文从提问、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三个角度对鲁豫的传播技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肖芃 《今传媒》2006,(7):29-30
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之一陈鲁豫在2002年元旦初开始主持“鲁豫有约”,节目每周一期,每期采访一位嘉宾。在此之前,她主持的“一点两岸三地”也是一档访谈类节目。但在“鲁豫有约”里主持人采取的是一种与嘉宾一起“说故事”的方法,打出的口号也是“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我们  相似文献   

6.
钟军 《记者摇篮》2010,(7):68-68
说到“访谈节目”,大家耳熟能详的也许有鲁豫的《鲁豫有约》、李咏的《咏乐会》、朱军的《艺术人生》以及湖南台张丹丹的《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有声有影的电视节目,而说到广播的访谈节目,关注的人就不多了。那么广播主持人应如何做好访谈节目,让“广播访谈”也能赢得大家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式,电视谈话类节目在中国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谈话节目的英文名是"talkshow",汉译为"脱口秀"。现在我们把视点投向由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从它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访  相似文献   

8.
张海英 《今传媒》2011,(6):125-126
这篇论文围绕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鲁豫有约》、《冷暖人生》等访谈节目,分析其谈话方式和主持风格体现出的不同的采访特征,对这些特征的分析能够为当下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访谈类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节目的越来越多,节目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人的影子,特别是近些年,电视现场直播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兴起,电视采访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与平等观念,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对话”语境,进而展开和谐的交流,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或节目现场交流,达到满意的节目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冯珉  张芳 《新闻世界》2010,(9):15-16
电视谈话类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初登陆我国电视荧屏后,在短短十几年间异军突起发展兴盛,成为很多电视台的亮点。其中,凤凰卫视于2002年开播的《鲁豫有约》以主持人陈鲁豫独具一格的采访风格而成为谈话节目中的佼佼者,节目以"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为宗旨,打造出一种新颖的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1.
谈话类节目也可以说成是“主持人的节目”。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有趣味有深度的谈话类节目去持续关注一个频道,我们也常常由于特别欣赏一位独具风格的主持人去持续关注一档谈话节目。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实话实说》、《真情》、《鲁豫有约》和《杨澜访谈录》这些金牌访谈节目能够如此成功?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主持人让谈话类节目如此出彩?主持人成功的密码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舒心 《新闻世界》2014,(2):71-7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已有上百档电视谈话类节目,它们大多面临同质化危机。《鲁豫有约》作为高水平访谈节目,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弯路,也有创新,从中我们或可管窥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3.
李元红 《传媒》2018,(14):68-69
人物访谈节目属于众多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一种,是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就特定的话题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式,一般都是事先沟通好的、比较自然的、对特定的人物进行的专题采访.央视的《面对面》《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鲁豫有约》,以及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等都是很典型的人物访谈类节目.访谈的对象一般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人,如各国政要、商界精英、劳动模范、演艺明星等"公众人物",或者是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人物.观众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取得成就背后的故事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也是人物访谈类节目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鲁豫有约》和《艺术人生》两档访谈类节目,从主持人风格、采访嘉宾的选择以及节目形式与内容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的异同之处,同时分析由这些不同点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力,旨在对访谈类节目做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来呈现于文案。  相似文献   

15.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广受观众喜爱的一类电视采访节目,电视访谈类节目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对话,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访谈对象的心理距离,让节目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而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注重采访的技巧和侧重点,要凸显访谈对象的心理特点,为整个节目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彰显整个节目的人文关怀。记者的采访更应该以访谈对象为中心,要结合节目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素材。本文笔者从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记者采访工作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本文中重点谈一谈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16.
名人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对名人进行的专访托道。这类电视节目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才人生》为代表,访谈的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济完成。而后一种形式几乎占据了电视荧屏上访谈类节目畔的一半以上。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名人访谈类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这两档优秀节目的对比中分析出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郭爽 《青年记者》2006,(22):72-72
在我国大多数访谈类节目面临四面楚歌时,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却开办了近5年,依然广受观众的好评。同样是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能保持如此高的收视率,文章认为节目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18.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角度为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是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相似文献   

20.
从《鲁豫有约》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伟 《新闻采编》2006,(4):13-14
在我国谈话类节目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上的,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从央视到省、市电视台,出现了大批谈话类节目,同时也培养出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主持人,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主持人鲁豫可以称的上是其中的代表,她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智慧,向观众展示出一种独特的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