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芳 《考试周刊》2011,(78):75-76
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中“设而不求”的解题技巧,具体有以下四种:比较化简中“设而不求”,分式方程中“设而不求”,几何求证中“设而不求”,问题转化中“设而不求”。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类题目,可通过“设而不求”的方式巧妙解答。所谓“设而不求”,就是根据题意巧妙设立未知数,来沟通“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而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值。这种“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能给人一种全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下面介绍几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解题时应时刻明确解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能否运用各种手段直接达到目的?要尽量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无益的繁冗运算,“设而不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1.设而不求,整体入手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有些步骤和环节并不是非有不可的,这些可称为“非必求成份”,解题时若能眼观全局,明确最终目的,从整体入手,直奔终点,巧妙地避开“非必  相似文献   

4.
李颖 《初中生》2007,(4):28-31
在解应用题时,有些与题意有密切联系的未知量,只需设出而不必求出,就可达到解题目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称为“设而不求”.“设而不求”是一种变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技巧.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解应用题时,有些与题意密切相关的未知量,只需设出而不必求出,就可达到解题的目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称为“设而不求”。“设而不求”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解题技巧,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它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设而不求”,就是指在解题时,合理地引入(设)一些辅助元(参数),但不求出这些辅助元(参数)的值,而是首先用它参与运算,为解题铺路搭桥,然后从整体上考虑,巧妙地消去辅助元(参数),从而优化解题过程,使解题方法便捷.本文探讨解析几何中“设而不求”的若干实施途径,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设而不求”是解较高难度应用题的一种技巧,那么“不设而求”则是这种技巧的提炼与升华.“设而不求”顾名思义是除了假设要求的未知数外,再多设另外一些未知数(称为辅助未知数),以便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易于建立方程(组),在解方程或方程组时,不必考虑辅助未知数的求解,只须直接考虑问题的解;而“不设而求”顾名思义是指同样的问题不必设元就能使问题获解.运用“不设而求”关键在于对问题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大胆地假定,然后推出问题的解.下面通过几例对“设而不求”和“不设而求”这两种方法加以对比.例1◆长分别为150米和200米的快慢…  相似文献   

8.
连海 《初中生必读》2009,(10):25-26
在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有时对一些未知量只需设出,而不必求出其值,我们称这种办法为“设而不求”,利用“设而不求”法解某些应用题,往往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解某些问题时,为便于列式或列方程(组),采取适当多设一个(或多个)未知数,而实际解答过程中,多设的未知数只起“搭桥”作用,并不求出,问题就能解决.这就是“设而不求”.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问题时,采用“设而不求”的方法,常可避免求交点坐标所带来的繁琐计算,使问题的处理变得简单而自然。那么,是否所有问题都适宜于“设而不求”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设而再求”是不错的选择,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有时对一些未知量只需设出,而不必求出其值,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设而不求”,利用“设而不求”法解某些应用题,往往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例说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宏翀 《高中生》2015,(6):22-23
技巧1:用好数形结合思想和“设而不求”法学生普遍觉得解析几何问题的计算量较大.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几何图形、韦达定理、曲线系方程以及“设而不求”法,往往能够减少计算量.像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关系,高考一般进行重点考查.这种凡涉及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问题,我们常用的技巧是将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整体代入和“设而不求”法,除了运用代  相似文献   

13.
“设而不求法”亦称“增设辅助未知量法”或“设参法”.解题时通常先设辅助元,再利用其与未知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方程或代数式,然后将未知数消去或代换以解决问题.此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代数问题中,而且在几何问题中也有应用.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法在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设而不求”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联系解析几何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相关内容的纽带和桥梁,高考中许多解析几何题都能用“设而不求”解决,它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金钥匙.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设而不求”和“整体变换”是我们处理解析几何题时常用到的两种方法 .设而不求的运用可以在不求出 (或不能求出 )未知元的情况下 ,绕开复杂的运算过程使问题迅速获解 ;而整体变换的运用 ,可以让我们统观全局 ,完善认知结构 ,获得解题途径 .若把这两种方法巧妙地揉合在一起 ,就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捷优美 ,新颖别致 ,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  相似文献   

16.
“设而不求”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联系解析几何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相关问题的纽带和桥梁.所谓“设而不求”,就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需要设出变量,但是并不具体的去直接解出变量的值,而是利用某种关系去表示变量间的联系(比如和、差、积),常常与韦达定理,弦长公式,  相似文献   

17.
所谓“设而不求法”,就是在解题时根据需要设出一个或多个不必求出(有时根本无法求出)的未知数,以其为桥梁,将题目简捷解出的方法.巧用设而不求法,能妙解许多代数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设而不求”是解析几何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它能使问题简化 .但如何使用这种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却经常困扰着同学们 .在此 ,笔者愿跟大家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与认识 .一、哪些问题适合“设而不求”一般说来 ,解题中涉及到但又不需具体求出的中间量 (称为相关量 )可采取“设而不求” .1 巧设相关点例 1 过圆x2 +y2 =r2 外一点P(x0 ,y0 )作圆的两切线PA、PB ,A、B为切点 ,求连结A、B两切点的直线方程 .解 设A(x1 ,y1 ) ,B(x2 ,y2 ) ,则切线PA的方程为   x1 x + y1 y=r2 ,切线P…  相似文献   

19.
说到陶行知与周恩来,不得不先提一个人,那就是邓颖超。1938年9月1日,陶行知与邓颖超在香港文化界人士举行的欢迎大会见面,宣传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邓颖超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七位共产党人士中的一位,后他们都要赶去武汉转赴重庆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粤汉铁路被敌机轰炸,火车不能直通,只好取道长沙再乘船赴武汉。恰巧两人又是同船。10月1日,傍晚时分,船靠武昌码头。首都南京陷入日本侵略军之手以后,国民政府首脑撤退到武汉,大批文化人从上海撤退到这里,中共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武汉设了办事处,武汉三镇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路军办事处派车来接邓颖超。她与陶行知热情地握手道别。“请代我问候周恩来先生。”“我一定告诉他您到了武汉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设而不求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很有用的手段,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无益的循环运算,从而取得准确、快速、简便的解题效果. 一、整体代入,设而不求 在解决某些涉及若干个量的求值问题时,要有目标意识,通过虚设的策略,整体转化的思想,绕开复杂的运算过程,使问题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