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记者》这名字一听,就使我们这些“乡巴佬”望而生畏,而当走进我们的生活,他倒还算平易近人,不仅是记者的益友,更是我们基层通讯员的良师。然而,我们希望在当前狠抓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既登职业道德的评说文章,也登敬业典范的报道。在反映记者生活方面既介绍驻外记  相似文献   

2.
应广电部的邀请,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先生于1995年6月7日来北京访问,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今天,江泽民主席会见了您和您的家人,请谈谈感想。 陈:今天上午,江泽民主席会见了我和我的夫人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都感到很荣幸,也很光荣。我多次来中国,和李瑞环、李岚清、叶选平等中国领导人进行过交谈,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得人心,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政局稳定,国家富强,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感到很开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为中国而自豪。  相似文献   

3.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是一份高品位的新闻业务刊物。我同许多同行一样,把《中国记者》视同自己的良师益友,从创刊的第一期开始,每期必读。其实我对《中国记者》的这份感情,渊源很长,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伴我漫长的记者生活的,就  相似文献   

6.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7.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8.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我作为广播记者,向中国听众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妇女的追求、向往、工作状况、生活情趣以及面临的问题,也向来自各国的妇女讲述了发生在我们中国妇女身边的故事和未来的畅想。世妇会期间,我除了为我们《午间半小时》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新闻纵横》节目、《世妇会专题》节目、台播部、听工部制作了节目外,还为国内外许多同行充当临时翻译,忙得不亦乐乎。值得欣慰的是,一位同行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及时、翔实、生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我想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记者,感谢大家在过去的8年里和今天与我的通力合作.我很高兴能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看到大家,我们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个工作可以让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知道,俄罗斯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二年底到一九八六年初,我作为《人民日报》常驻记者在非洲生活了三年多。这期间,我们先后以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为基地,采访了东非、中非、南部非洲的十多个国家。如今,当我写下上面的题目时,多少黝黑亲切的面孔,多少醉人的异俗奇观,多少友情交织的往事,多少当记者的甘苦,一齐浮现脑际,涌上笔端。当我去非洲当记者时,非洲正遭受西方转嫁经济危机和严重旱灾的折磨,困难之大超出我的想象。以我们记者站所在地坦桑为例,它的农业逐年衰落,工厂开工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国民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网络也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 让我们列举一些国内外的实例来看看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是怎样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 记者已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 李希光撰写了一篇题为《互联时代逼迫重塑自己》的文章(见1999年第2期《中国记者》),里面谈到了在《华盛顿邮报》当访问记者时普通一天的工作情况,指出:“在今天的记者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当然,目前国内媒体的采编方式,与国外媒体相比,还…  相似文献   

13.
二、晤见埃德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新闻老前辈商恺先生给青年记者的信《做学者型记者》,我感受颇多。这几年我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采编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物,其中不乏名人、专家、学者。这些采访对象,有的会传播给你一些知识,有的会向你打问一二三。我们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些慕名的来访者总想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给他们讲点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17.
马颖  金少刚 《新闻世界》2010,(12):64-65
1944年6月,经历了长达5年之久封锁的延安及解放区,迎来了一批外国记者。记者们用笔为这片红色的土地打开一扇窗户,为全世界介绍这里的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顽强抗日、英勇杀敌的动人画卷,真实描述了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中国”,为中国的抗战宣传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优秀作品无不是记者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果,而后者尤为重要。记者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认识世界的能力的大小,来自记者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小报记者也要干出大名堂我酷爱新闻工作,也很爱我们的报纸。有人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层单位一名普通的通讯员,站在基层通讯员特有的角度,感觉到《中国记者》比较注重专业记者编辑的工作与生活,而对基层通讯员(业余记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所忽略。在《中国记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下,我向《中国记者》提点建议: 一、最好多刊登一些从基层干起,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优秀名记者。这样对其他记者特别是广大基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通讯员。在前年萍乡市举办的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上,通过市电台贺益坚老师的介绍,认识了《中国记者》这位新朋友。一见到这本刊物我便爱不释手,被她的风采所迷住了,不论是文章,还是图片、栏目都令我陶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立即到邮局预订了1988年全年刊物。一年多的阅读表明。《中国记者》,是我所认为的最具有魅力的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