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正>阅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第一期"变换队形,巧用骨干,提高武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一文,笔者深深为作者的巧妙设计和创新智慧所折服。在此,结合多年武术教学的经验,笔者针对原文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一、文中设计可能引发的问题1.骨干不多,很难做到文中对骨干数量的要求一个普通班人数在50人左右,甚至更多,按照原文中配图要求,基本要有三分之一甚至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反复阅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11期刊登的"如何让体育课堂及时评价焕发出光彩"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感触颇深。对于"原文"中观点,笔者非常认同,但对"原文"中所举的部分案例存在不同认识,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谢老师及各位同仁一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5期王军老师的"标志桶在体育课堂中的妙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在"原文"中,王老师利用标志桶作为主要器材,积极设计妙用标志桶的游戏,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后,笔者希望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期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王老师设计的游戏,同时也期待与王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拜读《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12期的"对‘抛球叫号’游戏的加工"(以下简称"原文1")一文和2011年第2期的"对‘叫号接球’游戏的改进"(以下简称"原文2")一文后,笔者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认为两篇文章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部分细节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希望就部分内容与原文作者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校运动会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6期宋春辉老师的"学校运动会改革的新思路"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中的一些策略,在学校运动会的革新上有一定的借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2期杜存峰和张明友两位老师的"体育教学常规错误例析"(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于"原文"中的部分例析,存在不同认识,愿意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沈舜尧、章静两位老师的"初中女生单手肩上投篮教学的有效方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后,笔者认为,两位老师介绍的从双手到单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中的一些方法手段之于初中女生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确有借鉴价值。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对原文中介绍的练习手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及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2010年第3期《中国学校体育》中"‘丢手绢’还能这样玩"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感觉这是一则非常有趣的游戏,同时也非常钦佩陈老师的创新能力。"原文"中给出的游戏对象是小学生,但这么好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在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4期李松、何中雷两位教师的精彩文章——"实心球教学组织和练习方法"(以下简称原文)之后,对他们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行为深表敬佩。并在回顾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文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与两位作者及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教师,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教学中为实践而服务。在2011年第五期《中国学校体育》"初学踢毽子的小技巧"一文中(下称原文),笔者认为有以下两处有悖于严谨的科学理论。一、关于"减弹踢——减少毽子底座的弹性,增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正>拜读了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刘军老师发表在2015年第10期杂志"一线话题"栏目的巧用足球游戏练习快速跑(文中简称原文)一文,尤其是看过原文的"编后语"后,更加触动了笔者来参与续写"游戏变化"的冲动。为此,笔者试着按刘老师的思路,来参与这个"接龙游戏",将原文中图7-12中笔者经过现场教学检验,觉得可以变化的方法告诉大家,与大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杨伟 《体育教学》2013,33(9):75
仔细读完朱保荣老师发表在《体育教学》杂志2010年第8期《巧用"踩响"练震脚》一文(以下称为原文)后,笔者便按照朱保荣老师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将自制的"踩响"器材在武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3年第2期刊登了王安、王晓东两位老师撰写的一篇题为《接力棒的多功能开发——"你追我赶"》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从《原文》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经过对接力棒进行多功能的开发和合理运用,将小小接力棒与游戏巧妙的结合,发挥了接力棒的最大效能。于是我按照《原文》的要求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接力棒游戏活动有较高的兴趣,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错。但是,笔者在多个班级的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1期王军老师撰写的"体操垫游戏设计"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并尝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两个游戏存在值得商榷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11期刊登了"巧用‘打分法’提高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质量"(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认真阅读后,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第9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发了"体育公开课的设计与教案编写"(以下称为原文)一文,笔者反复研读后,对该文作者谈到的一些观点基本赞同,但对部分章节希望能与作者商榷。原文主要谈了三方面问题,即:在体育公开课中,"一、选课是前提;二、设计是基础;三、编写是关键。"从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来看,应着重谈教案编写一节(因为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研读了本刊2019年第4期《改造经典游戏,发展篮球运球能力》一文,激发了笔者创新的灵感。原文作者将传统经典体育游戏运用到篮球运球教学中,玩法新颖实用,让传统经典体育游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笔者也尝试将其他经典游戏与篮球教学融合并在课堂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冰糕"化了游戏方法:多名学生一组,每人一个篮球,指定一位追逐者,其余学生为"冰糕"。游戏开始,"冰糕"在指定范围内运  相似文献   

18.
<正>"租借式评价"([1])是体育学业评价的新兴方法,学生对当前的体育成绩不满意,可以先向教师借一些分数,后期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偿还所借的分数。"租借式评价"活用了体育成绩,较好地发挥了体育学业评价的激励和鞭策作用。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第2期中《双分·双扶·双评:精准帮扶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能力》(以下称原文)一文,对于原文有关"租借分数"的阐述,笔者有不同的思考。一、方法与合理性根据原文的意思,体育后进生通过租借分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11期刊登了"缩短跳远(三级跳远)竞赛时间的裁判方法"(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认真阅读后,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如果是在本校进行的比赛,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比赛的进程,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但在比赛前必须要对运动员做出说明;第二,在县、市或者更高级别的比赛中,不管成绩的好坏,只要运动员没有犯规,都必须测量、记录成绩;第三,"原文"中没有考虑到第8名成绩相等的情况,事实上,假设第8名有两位或者三位运动员,如果采用"原文"中的方法,将不仅不能缩短比赛时间,而且还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会阻碍田径运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研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第3期赵流天和徐献银老师的"一年级新生广播体操的教学策略"(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引发了一些思考,现结合文中的部分观点,阐述一下自己的做法。一、听看结合,引导学生熟悉口令节奏,激发欲望,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