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扩展模式,详细考察日语命令形的多义结构和语义扩展机制。结果表明:命令形的语义是由命令义、愿望义、诅咒义、反语式命令义构成的。命令义是原型义,原型义的周边义——说者的愿望向外扩展,构成愿望义。愿望义再向外扩展,构成诅咒义和反语式命令义。  相似文献   

2.
结果可能、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和行为趋向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是‘てくれる’、‘てもらう’表现受授关系的重要的意义特征。结果可能与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要求二者在表现同一意义时需采用‘てくれる’→‘てもらえる’→‘てくれる’这种形式。而二者在行为趋向上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决定了‘てくれる’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主动性和‘てもらう’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被动性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身体经验词汇的认知语义分析一直属于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语料—标准双重驱动法对比分析了触压觉形容词汉语"松"和日语「緩い」的认知语义结构。结果发现,二者的主要共同点为:1.语义扩展的整体方向基本一致;2.原型义皆为"物体受力后容易散开,对施力物体的反作用力较弱";3.语义扩展程度不低;4.一次扩展义及基于隐喻的扩展义相对较多。二者的不同点集中体现为各自具有一些不同扩展义。  相似文献   

4.
表空间量度的形容词的用法多数不囿于词汇的基本义,词义由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转换已成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框架语义学理论能够对空间形容词"深"的语义扩张进行认知基础、识解基础和转换识解的描述,并阐释空间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源于原型与经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考英语越来越注重考查熟词生义,熟词生义的学习和融会贯通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一环。文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高考真题中出现的熟词生义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高考英语中出现的熟词的语义范畴存在原型效应,即熟词多个义项是通过"原型义"扩展、引申而来的,并得出以下五点教学启示:重视熟词原型义项,激活学生认知思维,构建熟词义项网络,鼓励"英英"词义阐释以及结合语境分析生义。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的"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系列表达方式,从语义学上看,意思相近、可以互换。但从语用学上看,二者在礼貌程度上存在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在请求表达中,取决于对话双方之间的关系、请求事项的内容、对方是否有义务完成请求等要素;在感谢表达中,取决于说话人对恩惠行为是否有推动性、说话人心理上是否感到欠情、对话发生时恩惠行为的时态等要素。一般来说,待遇意识和顾虑意识较高的场合,使用礼貌程度更高的"てもらう"系列;反之,则使用"てくれる"系列更为自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副词“再“的基本义、派生义、语义指向以及“再“字句的语境歧义,认为“再“的基本义是表添加,其中包括同类添加、异类添加;派生义是表动作相继、时间推延;“再“字句的语境歧义与“再“的语义指向、句重音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主句谓语是否带有意志性,「V 1うちに、V2」可分为两类:「V 1うちに、V2[+意志性]」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又根据意志或意图来源,「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可再细分为:"说话人"意志句和"第三方"意志句。"说话人"意志句的语义为"趁着……做某事"含紧迫感;"第三方"意志句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句的语义为"在……期间/过程中发生了某事"含意外感。V2是否带有意志性,以及意志性来源的主体共同作用,决定了「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V1构成了一个主句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但不对「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转喻及压制理论.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象及其产生的认知理据。指出当动词的词汇义和双及物的构式义发生冲突时,会出现语义相互压制。当动词的词汇义成功地压制构式义时,会产生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象并具有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汉语动力事件的基本语义特征及其句法配置。原型动力事件投射在句法中成为施受关系和致使关系相契合的高及物性句式。转移事件同时具有动力传递和领属转移的特征。非原型的动力事件"结果"逆于动力的指向。伪动力句式虽词类序列与原型动力句式相同,实则凸显某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游记》中共出现"互相"类情态副词9个,主要语义特征表现为"交相、交互"义。9个"互相"类情态副词中除了"交"之外,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或多个主体在动作中彼此对待、互为施受。而"交"则只表示动作行为由一方发出而及于另一方,是一方主体单独(或共同)的行为,不包括对方,是偏指副词。  相似文献   

12.
在会话过程中,听者是接受传达信息的一方,所以,很容易让人认为"听"这个动作是一种受动行为。但是,在实际的会话当中听者在听取对方讲话的时候,总是会从音声、词汇、语法等方面来理解发话者所讲述的话语,同时还会根据话语的前后关联或者结合会话的情境来积极地解释或对照知识和记忆来思考想象对方的已述话语,甚至还会推测发话者还未讲述的话语,或对发话者在话语中的省略进行信息补全。听者为会话的顺利进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方式词联系的语义分析有:方式词语义指向施事;方式词语义指向受事;方式词语义指向当事。这三类和方式词语义指向动作的属于语义单指。语义异指的有:方式词语义兼指施事和动作;方式词语义兼指受事和动作;方式词语义兼指施事和受事。针对方式词不同的语义类别都有一定的语义特征及其他句法的条件限制,这样就粗略的对方式词以语义指向为标准进行了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14.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5.
日语原生他动词句中,主语承担执行句子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功能,谓语起着作用于客体、致使客体产生某种变化的驱使作用,主体的意志性和动作性构成了他动词句的主要特征。但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并非总是单一的,非意志表现凸显了他动词的意志性缺失,呈现表征结构和深层语义的对立分裂状况。探究他动词句的非意志现象,对于活用他动词的语法资源,消除语言应用的误解和歧义,提高日语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和隐喻扩展理论对through作介词使用时的语义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介词的基本空间义向抽象义拓展延伸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多义词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动词+时量宾语"的歧义由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所决定.而语法意义又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以及时量有关;在结构内部,时量意义的实现必须指向动作行为的持续或者动作完成所造成状态的持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有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之分,动作造成的状态可称为遗留状态.由于重新分析",看"类动词内部应当再有进一步分类.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的动词“ぁげる”可以表示多种意思,运用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分析,理清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及各义项中要求共现的论元,并归纳出语义扩展模式图,结果显示,“ぁげ为”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施事动作][+受事移动][+受事变化][+受事向上核心语义特征是“受事向上”,当这个义项脱落时,“ぁげる”的基本义发生根本改变,引起语法化,为其构成复合动词时的语法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6年"房奴"出现之后,又出现了"车奴""房奴"等类似"X奴"的词.其中"奴"的词义,已经不同于"奴隶"中的"奴"的基本义.它们以基本义为原型一起构成了"奴"的语义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利用词义变化的运作机制之一--原型裂变,拟分析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次范畴化过程.研究发现, "奴"的词义范畴由于原型的分裂呈现出层级现象,其基本义与各个引申义构成了语义范畴的第一层级,基于原型分裂而来的意义又可进行次原型分裂进而构成次范畴,成范畴内的第二层级,依次类推,又产生了范畴内的第三层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承汉代下启唐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骈赋是其最典型的文学作品代表。文章详细研究了骈赋中颜色词语"紫"和"红"的语义。首先,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然后运用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分析了各项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因为"红"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的颜色词语,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则长期代表着正红色,直到唐代,"红"才取代"朱",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颜色词语。因此,文章最后将骈赋中"红"的语义与现代汉语中"红"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