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忠教授的《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被列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第二辑,新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4千字。陈先生长期执教本校,在文艺学、美学、诗学,特别是文学接受史等领域辛勤笔耕,多有建树,20多年来,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楚雨集》是集李商隐句所成的诗集,也是晚近吴下诗人学习李商隐的直接体现。对《楚雨集》的考辨有助于厘清晚近吴下诗人从事集李诗创作的总体情况,亦可加深对“西砖”诗歌集群的认知和把握。《楚雨集》的特征和价值,需从“西砖”诗学的个性角度和集句诗创作的共性角度两方面把握。总之,《楚雨集》的集李诗句,其中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这应该是诗歌创作和诗歌评价所追寻的真谛,决不可以“游戏文字”一言蔽之或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3.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用抒情诗,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3、从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为历代人们推崇,传诵,主要是凭借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独特价值,李商隐的“无题”诗脍炙人口,至于其所寓内容诸家所说不一。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7.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8.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 ,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是抒情诗 ,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 ,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 :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 3、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诗人雪莱说:“最甜美的诗歌往往就是述说最忧伤的思想”。我们由此可知,这位最具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何等地倾心于感伤之美。中西文学史上,都有源远流长有感伤主义传统,而尤以中国更甚,因为中国的诗学现象里,有许许多多的写忧愁哀怨的,以《诗经·蒹葭》中对“在水一方”的“佳人”的企慕未遂的感伤开始,经屈原的《离骚》,魏时的建安文学,唐代李商隐的爱情诗,宋代苏轼的悼亡诗,金人元遗山的《摸鱼儿》,元朝的纳兰性德,清代的《红楼梦》,20年代的卢隐,到现代的生活世界和芝  相似文献   

11.
“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李商隐《浣溪沙》中的诗句。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就是用雨中的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期的蒙古族诗人博明曾作有诗论《义山诗话》,这一诗论在目前的李商隐研究中尚未及见。晚唐李商隐在少数民族诗人中被接受,显示了李商隐诗歌美学的巨大魅力,有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蒙古族诗人,博明的生平也值得考论。  相似文献   

14.
据《文汇读书周报》消息,由诗人海啸主编的《百年中国长诗经典》日前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囊括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发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20位诗人的代表性长诗,全书分为“故宫”与“绝唱”两卷。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中,如此大规模推出长诗选本尚属首次,为读者提供璀璨、壮观的诗歌画卷,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部具有诗学性与客观性、权威性的诗歌史档案。  相似文献   

15.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二人的交谊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过程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笺释李商隐赠杜牧两首诗的基础上,探讨二人深厚的交谊,进而挖掘他们诗歌精神的相似之处。并进一步论述晚唐这一大的诗歌环境的总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两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考察,论述与这一年代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诗人本身的处境以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窥视其更为深沉的内涵。二,笺释李商隐《杜司勋》诗,侧重于二人交谊的阐发,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伤春伤别”的情思。三,笺释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侧重于李商隐对杜牧诗的推崇与评价,进而论述杜牧诗歌的地位。全文试图从两首诗生发开去,初步探讨诗人的交谊对其诗风以及诗坛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与文学院,于2002年4月13日至15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学者王蒙与来自海内外的李商隐及古代文学研究知名学者傅璇琮、曹道衡、董乃斌、张明非、黄世中、陶文鹏、薛天纬、杨文雄、斋藤茂、刘学锴、余恕诚等六十余人济济一堂,总结以往李商隐研究的成绩与问题,交流、碰撞、互补各自研究的心得体会,并探讨新世纪的李商隐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的诗学理论在唐代诗学理论体系中有独创性.李商隐反对诗歌创作囿于儒家道统思想,强调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以充沛真实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他重视诗歌的缘情功能,主张“必用咏达,以通灵性”,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偏尚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李商隐提倡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2009,(6):F0002-F0002
2009年11月6日至10日,“《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届年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承办。来自海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和我校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的数十位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诗歌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将唐诗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李商隐的风格温婉悲凉,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写的尤为细腻。本文通过比较他写的《锦瑟》与《嫦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平生经历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刘学锴先生1933年8月生于浙江松阳县,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本科毕业,免试录取为北大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师从林庚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959年提前分配至北大新建的古典文献专业任教.1963年调至安徽师范大学,工作至今.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温李"研究及唐诗研究,擅长文献整理、史实考论及诗学阐释,先后出版独著、合著19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安徽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图书奖一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等多项.培养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啸天、博士生导师邓小军、丁放、沈文凡、彭国忠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曾被评为"百年北大中文系100名著名校友"(见《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2020年12月,10卷22册1200余万字的《刘学锴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正式出版.围绕《文集》,立足治学理路和治学经验,本刊特委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韩震军研究员采访了刘学锴教授,现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