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昊 《现代语文》2009,(7):127-127
痖弦,原名王庆鳞,生于1932年,台湾创世纪诗社重要诗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相似文献   

2.
痖弦的乡情     
郑旭 《河南教育》2010,(1):47-47
我向痖弦先生约稿是在1994年初秋。 这年春天,《寻根》创刊,正在八方联络组织稿件:台湾的作者,我首先想到痖弦。痖弦,原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闻名海峡两岸的诗人,主持《联合报》副刊笔政多年。  相似文献   

3.
郑沁仪 《考试周刊》2013,(36):15-15
本文从台湾诗人痖弦诗集中关于"远洋航行"的诗歌出发,探索其这一主题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台湾诗人痖弦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与好评,但对于痖弦诗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读与误解的现象。本文从痖弦不同类型风格的三首代表作入手,试图分析并回答以上存在的误读与误解现象,并以此引起华文文学界对痖弦诗歌精神追求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6.
[引读] 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次年去台,入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1952年开始在台发表诗作。1954年与痖弦、张默等创办“创世纪诗社”,渐渐脱离前期创作的抒情风格,推崇“超现实主义”,致力于前卫作品的实验。1959年开始创作  相似文献   

7.
痖弦的乡情     
我向痖弦先生约稿是在1994年初秋. 这年春天,<寻根>创刊,正在八方联络组织稿件.台湾的作者,我首先想到痖弦.痖弦,原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闻名海峡两岸的诗人,主持<联合报>副刊笔政多年.<寻根>立足中原,向海外发展,这位乡党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植物是台湾诗人痖弦最为青睐的意象之一,它们常常是一首诗创作的缘起、组成的关键,也是诗人对于岁月的记忆、生命的呐喊,于是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神秘而隽永的意味。以痖弦诗歌中的植物意象类型为考察对象,从比喻型植物意象、象征型植物意象、描述型植物意象三个方面来探讨痖弦诗歌,可以使我们进入到痖弦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9.
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痖弦的名诗《船中之鼠》,以多彩的情境反讽为特色。本文析其为虚拟性反讽、命运反讽和心态反讽三个情境反讽类别 ,并对其相应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痖弦的名诗《船中之鼠》,以多彩的情境反讽为特色。本文析其为虚拟性反讽、命运反讽和心态反讽三个情境反讽类别,并对其相应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晓村,河南省偃师县人,1928年生,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参加地方抗日游击队,后游击队为八路军收编,得入豫西公学学习,直至抗战胜利。1954年去台湾,在国民党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1975年毕业,后到中学任教至今。 1956年,文晓村发表处女诗作《海与天》,从此步入诗坛。1962年,正当台湾诗坛现代诗盛行之际,他与人合作创立葡萄园诗社,任社长兼《葡萄园》诗刊主编,提倡“健康、明朗、中国”的诗歌精神,在台湾诗坛独树一帜,对匡正现代诗的晦涩、欧化之风颇多贡献。在台湾的多项诗歌奖事中获奖,现已出版诗集《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水碧青山》、长诗《这一代的乐章》,以及诗评集《新诗评析一百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多种著作。  相似文献   

12.
淮南师院台港澳暨海外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诗评家陶保玺倾多年心血完成的《台湾新诗十家论》,今年8月由台湾二鱼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该著以现年70岁以上的资深诗人为对象,每人1篇。他们是洛夫、张默、痖弦、辛郁、商禽、大荒、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的痖弦,以其一部《深渊》而蜚声诗坛。其诗歌意象纷呈,语词风格迥然,语词建构方式也灵活多样。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痖弦在诗歌意象语词的表达、语词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的特点。现代化意象的营造是痖弦诗歌的一个亮点,在诗歌意象的组合上呈现出共时状态、历时状态和心理状态等三种组合方式;语词建构方面经历了从早期的以形容词为重心的描摹性语词优势,到中期的以动词为主的动作性语词优势以及后期的以连词为主的连词性语词优势的三个发展阶段。其诗歌的风格与内在的诗意也随之演进,透过表面的语词意象与形式建构,凸显了其悲苦的诗歌精神与成熟的诗歌艺术,展示了与民族审美心性相通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人郑愁予,本名郑文韬.这位被诗人杨牧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1933年出生于中国的北方.他自幼喜诗,1949年随父亲到台湾后,出版三本诗集,特别是在1954年,他曾以“美丽的错误”(即《错误》一诗)名扬台岛.1968年赴美入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转赴耶鲁大学东亚系任教,在美其间又在台湾出版了三部诗集.但他并不因此而随波逐流,1977年他坦然拒绝参加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台湾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使人刮目相看.而在五年以后,《阳光诗集》杂志秋季号以读者投票形式重新评出台湾十大诗人,结果十人中有八人与《选集》  相似文献   

15.
名家寄语     
《大中专文苑》2011,(6):M0002-M0002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说过,35岁以前要把应该读的书读完。这是诗人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6.
一、借剧的形式写的诗痖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具戏剧性的诗人 ,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戏剧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道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才能获得广大的读众。这样做法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话在痖弦身上得到了应证。并且 ,痖弦的诗绝非“不像诗 ,而像小说戏剧”或“多像点小说戏剧 ,少像点诗” ,[1] 而是以一种惊人的凝缩和如歌的音乐特质把“小说戏剧”浓缩、熔化为真正的抒情诗。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中认为痖弦回应的是T·S·艾略特 ,他道 :“症弦…  相似文献   

17.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市,后随父赴台,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引起文坛震动,形成"席慕容旋风".  相似文献   

19.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一九四三年十月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①她的蒙古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思是“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译音,“我们却习惯叫她席慕蓉。”②一九八一年台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九八三年又出版了诗集《无怨的青春》,继续出版的散文集有《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以及《写给幸福》、《爱的絮语》、《白色山茶花》等。③席慕蓉的诗歌、散文在台湾引起了轰动。一九八六年大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短时期内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引…  相似文献   

20.
史紫忱,河南省陕县人,1913年生。学历不详。十四岁时,即接任《河南民报》副刊主编。后加入国民党,任军职,抗战末期,为粉粹日伪组建《满洲国》阴谋,建树巨勋。1949年去台湾,退役后寓居台北华冈。酷爱文学及书艺,颇多建树。出版有诗集《紫忱诗集》,杂文《无心集》、《杂文》、《零集合》,书艺论集《书道新论》、《书法今鉴》、《草书艺术》、《书法史论》等多种。 我们现在读到的作品,选自1932年出版的《紫忱诗集》。这本诗集由当年的新月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