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深入解读了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内涵:尚武精神源自"进化论"与"周易"思想;"尚武"精神是衡量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身体强健是优秀的"新民"必备素质之一;"尚武"的精髓在于发展身体和精神并维持和助长其人格精神;体育教育是培养"新民"尚武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当代意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乎国力的强盛;有助于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提倡学校体育中的"三力"教育;提倡青少年学生注意劳逸结合。  相似文献   

2.
"先秦楚人尚武"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时期楚国国君、楚臣、士庶百姓的尚武精神和军事体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先秦楚人天性劲勇、尚武、喜战、乐斗;楚君是尚武精神的提倡者、培植者和典型的示范者;楚臣如其君,是楚国军事体育训练和军事体育事务的全面承担者,同时又是经军重武、骁勇善战者.荆楚地区独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特定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尚武精神进行严密考证,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较为重大的尚武思潮,一是先秦的"养士"之风,二是甲午战争后,国难下兴起的尚武新风尚。为了继承"尚武"传统,弘扬"尚武"精神,还着力研究了中国"尚武"兴衰的原因,其因可归结为中国人感性意识的压抑,血缘机制的束缚,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并由此促发了借体育之光发扬尚武精神的期盼。  相似文献   

4.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启超于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之武士道>,倡导尚武精神,提出恢复中国的武士道.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古代的"侠"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而为梁启超所不齿.中国古代"重文绌武"影响了国防建设和人的身体锻炼,但武术却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和"尚武"强国的军国民思想,并从"新民"视角阐释了体育的作用。梁启超的体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体育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提出德育、智育、体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他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立场,提倡尚武精神,宣传卫生保健教育,以改善民族的体质和精神面貌。梁启超的体育观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与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会,古称冈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毓秀,人杰地灵。新会人崇文尚武,求真务实,善于创新,孕育出令新会引以为傲的岭南唯一入祀孔庙的明代理学泰斗陈白沙、岭南近代文圣梁启超和中国史学大师陈垣;产生了武林一代豪杰南拳宗师之一李友山、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等,令新会有"滨海邹鲁""武林圣地"之誉。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康有为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康有为推崇动,积极宣扬政治改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之风,其尚武爱国、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已有成果,着重培养文武兼修的全能新人,其重视体育教育在新式人才养成中的作用的体育思想开了近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大量体用兼备的人才;康有为极力提倡旨在富国强兵的尚武精神,提出建立民兵团练的具体措施,在其尚武的体育思想感染下,民间体育组织迅速成长起来,同时留学生归国后创办体育学校和组织的举动促进了西方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五、力的发现与力的风尚在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尚武思潮和大批知识分子对力的崇尚,均与严复的启蒙运动分不开。严复的功劳很大程度上归于《天演论》及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思想的介绍。中国人几千年绝少有近代史那股尚武精神。在近代,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了强体之必要,意识到了竞争之重要。在严复的鼓动下,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个个激扬文字,诉诸“武”“力”。梁启超在《论尚武》中说:“中国以文  相似文献   

10.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尚武精神就是指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尚武精神在先秦与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尚武精神这一特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通过尚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特点,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尚武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尚武教育发展历程,认为原始社会产生了尚武教育的萌芽,夏商西周时期出现蓬勃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沦为礼仪道德教化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度勃兴,唐宋元明清时期则与武举考试息息相关,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古代尚武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精于骑射和武艺是古代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尚武教育时兴时废,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以及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需要。基于民族强弱兴衰与尚武教育的密切关联,以史为鉴,主张当下学校教育重塑新时代的崇力尚武精神,并且应当从小抓起。  相似文献   

13.
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国民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当代年轻人须身怀的精神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国民精神,是一种不甘落后,不敢压迫的斗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尚武精神是必要的,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尚武精神是民族不可丢却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修改与磨合,才能不断完善。然体育教学是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融合成为一个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尚武精神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探索什么是尚武精神以及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郝自巍 《收藏》2023,(11):115-117
<正>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在1922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发表了一部备受瞩目的专著,题为《中国历史研究法》(图1)。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了从史学的起源一直到清代的“二千年来史学经过之大凡”。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名为《过去之中国史学界》,成为近代最早系统阐述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献之一。梁启超通过这本书,为中国史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体育史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体育史学研究在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尤其近年以来,广大体育史学研究者加强了对奥林匹克史学和体育文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逐步扩展,研究内容日益深入,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体育史学界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史学研究热,体育文化研究热.体育史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与新突破.本文除了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文化史学、当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史研究进行述评外,还对国内外的体育史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中国体育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探索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具有类似形态的体育萌芽在今天的东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体系,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造成的。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从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尚武任侠之风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佛教思想对中国尚武任侠之风的影响是东西方形成截然不同的体育体系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发展的“尚抑”之律进行梳理阐析,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权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现出对“武”的“尚抑”之律,即政权建立初期对“武”抑制,随着政权的稳固逐渐尚武,从而又推动政权更替的历史规律。而民国时期却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在建立初期就呈现出强烈的尚武之风,表现在: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武术社团组织掀起尚武高潮;在杀敌救国的战场上成为抗敌利器和强心之剂;对国术理性科学的研究成为一时之尚。这给当代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关注“武”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等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以武健文,上升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术力量;以武育人,汲取历史经验助力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民族基因;以武铸魂,弘扬新时代尚武精神,顺势应时铸造强军之魂。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纳西族尤氏部落尚武精神历史变迁进行研究。结论:尚武精神贯穿整个尤氏纳西族群体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尚武精神因社会环境和族群发展不同而有差异;使尚武精神内含"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思想是尤氏纳西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建议:借尚武精神变迁,促进了解该部落发展历史;尚武精神应与时俱进;探究纳西族尚武精神核心思想和迈向成熟的标志等。  相似文献   

19.
体育的发育和形态往往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受一定社会伦理的决定和影响.古希腊罗马时代,民主政治、神灵崇拜和宗教习俗、尚武风尚和英雄情结、对体育作用的社会认识、城邦利益高于一切等伦理背景使竞技体育得以产生.并且,其表现出强调对抗,崇尚竞争,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机能和潜力,显示外化力量,追求个性的解放等特征.在欧洲中世纪伦理背景下,体育发展走向衰微;在近代西方伦理背景下,竞技体育被得以催化;在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体育受到社会轻视,体育发展受到限制,体育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传统社会没有形成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而呈现一种以礼仪、教化、内敛、养生等为特点的体育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未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经济建设未能得到精神力量的补充,是因为国人尚武精神的缺失。构建民族整体的尚武精神必须从根本抓起,从年轻人的教育抓起,培养拥有“尚武精神”的人才。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对于尚武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体育背景下武术教育塑造尚武精神的优越性,以期为尚武精神培养机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