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2013,(16):22
政策解读2007年是成都指标到校政策实施的关键一年。从这一年的秋季起,成都市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直升重点高中。成都的指标到校计划一开始是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0年取消中考,全部初中毕业生凭毕业证直升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只有部分得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3,(6):21-21
2009年开始,重庆市开始实行指标到校。重庆市市级重点中学根据教委统招计划人数,根据初中学校班级、规格等,以一定比例招生计划分配录取名额到对应的区县辖区内初中学校,指标生名额统一公示。因各地政策不同,分配方式可能略有差异,在校初中校毕业生均可填报指标生志愿。对于参加指标分配学生的基本条件,重庆市教委做了明确的规定:具有重庆市正式户口和推荐学校两年以上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初中三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业成绩优秀,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3,(16):21
政策解读2009年开始,重庆市开始实行指标到校。重庆市市级重点中学根据教委统招计划人数,根据初中学校班级、规格等,以一定比例招生计划分配录取名额到对应的区县辖区内初中学校,指标生名额统一公示。因各地政策不同,分配方式可能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玄武区自1984年起,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实行中小学挂钩,小学毕业生免试直升初中,目前在26所小学和9所中学中,已有14所小学的毕业生免试直升附近的7所中学。改革招生制度后,区教育局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发展社区教育上。经过8年的改革探索。挂钩直升的学校从根本上减轻了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教育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教育》2013,(6):25-25
沈阳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省重点高中指标到校计划,至今最大的成果就是为义务教育阶段成功减负。受沈阳指标到校政策影响最大的不是哪一所学校,而是中考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今年北京市小学升初中继续执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开通十条渠道为小学毕业生提供优质教育机会。这十条渠道是:对口入学,电脑派位,九年一贯制直升初中,特长传统校收生,外国语学校收生,寄宿学校收生,企业子弟学校收生,共建学校收生,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收生,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收生。北京市教委基教处的统计表明,今年小学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减少3万多人,与1998年实施免试就近入学以来小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00年的18.5万人相比减少了近6万人。(摘自《北京日报》)北京小学升初中有10种渠道  相似文献   

7.
一、实行“五公开”要求1公开招生政策.即发(200年万州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考生手册),考生人手~册.2.公开收费标准3公开招考值班电话、举报电话和查分热线电话.4.公开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工作时间表。工作内容和承办机关.5.公开招生学校、招生计划、录取办法.6.要求每位考生(包括社会考生)必须统一填写“2000年万州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报名表”,家长签字确认内容.二、实行“直升生、保送生和特长生”相结合政策1.直升生.除市级重点中学外,其他曾高可在本校初中应届毕业牛中招收直升生,其比例区重点中学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教育》2009,(4):23-23
浙江省温州市中职提前招生政策习前出炉,今年重点职业学校首次可提前自主招生。另外,部分职业学校部分专业可提前直升,招生总人数控制在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10%以内。  相似文献   

9.
宋亮 《教育》2013,(6):29-30
广州“2013年中考新政”征求意见结束后,大洋网调查显示,在47257人次参与的网上投票中,不支持指标到校的票数达43108票,占了91.22%。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推行初中升高中指标到校的情况下,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反对为何这么激烈?《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实行指标到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可以强制实行指标到校,对此教育界内外并无大的异议。而非义务教育的初中升高中也在全面铺开指标到校,则引发了社会上的各种意见。指标到校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10.
1.初中毕业生的直升式每年一到三四月份,初三学生便学完了全部的课程,然后便是几个月的复习,没完没了的做习题与试卷,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应考上,目标是迎接中考。中考对每一个初中学生的压力不亚于高考对高中学生的压力,中考的失败对学生的伤害绝对不比高考轻,致使许多中考落选者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直升式入学,即初中毕业生经毕业会考后,不再经过中考而直接到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报名,各校以会考的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只对学生作专业适应性的测试后便直接录取。这样学生没有“考砸了”的担扰,没…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新疆决定从2012年起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毕业生直升高职试点。据悉,此举旨在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据悉,优秀中职毕业生直升专科试点招生计划纳入各接收院校当年核定的普通高职(专科)招生  相似文献   

12.
何水元 《职教论坛》2005,(5S):41-41
2002年初中毕业生16593人.普通高中招收8249人.中职招生2417人,5927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35.7%;2003年初中毕业生16194人.普通高中招收8071人.中职招生2924.人.5139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31.8%:2004年初中毕业生14943人,普通高中招收8776人.中职招收2984人.3183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2113%。新余市最近一组统计数字表明,职普渗透.城乡统筹,是扩大职业学校招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仁化县实验学校创办于1994年9月,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优势,实行就近入学,小学免试直升初中,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10日,成都市教育局出台《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优质九年一贯制学校,并首批确定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等9所学校试点进行探索。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已经确定首先探索小学、初中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整合,进行模块教学,实行走班制,然后推及小学、初中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整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教材的  相似文献   

15.
地方举措     
《教育》2008,(4):11-12
深圳:名校长要到薄弱学校帮带两年以上;成都:未交责任险中小学校不能组织春游;福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将试行“同城同薪”;广西:拟设立专门科研课题发展义务教育;河北: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参加中考;河南:计划用5年培训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长沙: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将取消保送生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宋亮 《教育》2013,(16):19-20
这里所说的指标到校,是指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指标到校政策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践了十几年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有3年以上。在很多地方,指标到校名额已经占到重点高中招生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100%。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  相似文献   

17.
有一组数据能够说明一个事实:柳州市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享有优质教育和普遍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这一组数据是柳州币目前共有普通高中学校21所,其中高级中学12所,完全中学9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0908人,平均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为130.7人,其中城区为207.1人。2000年,全市普通高中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为68%,城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 与此同时,1995年柳州市城区“两基”达到国家标准,小学毕业生率先在全区免试直升初中。1998年,柳江、柳城“两基”…  相似文献   

18.
毕业生,是学校提供给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输出毕业生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后续发展。近几年,我国每年有超过两千万的初中毕业生。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一结束,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就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求学,还是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第十七中学是成都市唯一一所公办小班化教育的外语类学校,学校近年来,实践精致化教学、精细化管理、创办精品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树立了优良的教育品牌。用好每年直升成都七中高中部的20个名额成都市第十七中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的初中学生,每个年级的前加名都将直接升入成都七中高中部学习,这对成绩优秀的小学毕业生来说是很好的进入七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13,(16):24
指标图示实例点评在实施指标到校政策之前,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郭世红。郭世红是大连市七十一中(初中)校长。2005年之前,七十一中新建了大楼操场、配齐了设备,硬件实现了一流,但是这些并没有起到改善生源的效果。学校一直苦于如何尽快走出生源差的困境。2005年,指标到校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转机。郭世红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2005年春天参加的那次会议——去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