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孔性三维立体结构生物材料一重组和异种骨(RBX)在运动性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进行重建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只新西兰白兔实施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其中一侧移植物两端固定有RBX,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和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以及组织学染色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术后6,12周RBX组腱骨之间组织的BMD数值均高于对照组;组织学则显示术后RBX组较对照组更早,更多的新骨形成.结论RBX可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之间的愈合,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运动对生长期雄性小鼠骨形成和骨吸收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游泳组(S组)和下坡跑组(D组)。8周训练结束后,取右侧下肢骨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骨中Runx2、Osx、NFATc1和Cath K的mRNA表达;取血和左侧下肢胫骨并利用比色法和骨组织切片染色检测血清和骨中ALP和TRAP活性;取左侧前肢骨并利用Hologic Discovery A骨密度仪检测肱骨远侧端骨密度。结果与C组相比,S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升高、NFATc1(P<0.05)和Cath K(P<0.05)的mRNA表达下调;与C组相比,D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均升高,Runx2(P<0.01)和Osx(P<0.05)的mRNA表达上调,而血清(P<0.05)和骨中TRAP活性均下降,NFATc1(P<0.01)和Cath K的mRNA(P<0.01)表达下调,BMD(P<0.01)升高;与S组相比,D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均升高,Runx2(P<0.05)和Osx(P<0.05)的mRNA表达上调,而血清(P<0.05)和骨中TRAP活性均下降,NFATc1mRNA(P<0.05)和Cath K mRNA(P<0.05)表达下调,BMD(P<0.01)升高。结论下坡跑运动可通过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从而促进生长期小鼠的骨生长发育,且其作用效果优于游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10周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骨量及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4周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无负重组、3%负重组、6%负重组及9%负重组,游泳训练共10周,每周训练6天,每次60分钟,观察10周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骨的结构力学[包括弹性载荷(Fe)、最大载荷 (Fmax)、断裂载荷(Fb)、弹性桡度(De)、最大桡度(Dmax)、断裂桡度(Db)和能量吸收(U)]的影响.结果:实验后大鼠股骨Fmax和U无负重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3%负重组Fmax,De,Dmax,Db和U高于对照组和无负重组(P<0.05,P<0.01),BMD和BMC显著高于无负重组(P<0.05);6%负重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负重组(P<0.05,P<0.01),Fmax显著高于3%和9%负重组(P<0.05,P<0.01);9%负重组De,Dmax,Db和U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Fb显著低于6%负重组(P<0.05),U显著低于3%和6%负重组(P<0.05,P<0.01).结论:适宜强度的游泳运动增加了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骨量积累,对骨结构力学特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游泳强度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去卵巢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负重强度游泳运动对去势大鼠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及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方法:取10月龄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假手术安静组(正常对照组)、B模型安静组(实验对照组)、C低强度运动组、D中强度运动组、E高强度运动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按相同手术方法操作,但不切除卵巢。术后第10周分别给予游泳训练共12周。观察12周后不同负荷强度运动对各组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取左侧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游泳运动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强度运动组最大应力、断裂应力均明显优于模型组;各组最大伸长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宜强度的游泳运动能明显抑制去势大鼠股骨骨密度及骨钙矿物质含量的降低及对大鼠的骨生物力学指标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递增负荷运动对力学信号转导因子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骨代谢周期设定17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观察运动对大鼠部分重要力学信号转导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效应.发现,大鼠运动13、15及17周组PGE2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而运动13、15及17周组OPN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NO仅在运动13周组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ALP则在运动4周、11周、15及17周组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0.05).结果表明,所测定的重要力学信号转导因子对运动负荷反应敏感,通过转导过量运动负荷信号,诱导机体产生破骨作用占优势的骨代谢改变,导致骨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运动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以期为患者合理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分为A:假手术对照组,B:手术对照组,C:手术低强度运动组,D:手术中强度运动组,E:手术高强度运动组。手术12周后开始训练,训练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尿有关骨代谢指标。结果:手术组各组的骨密度(BMD)都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D组的BMD明显高于C,E组(P<0.05);B,C,D,E四组碱性磷酸酶、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的含量均比A组高;B,C,D,E四组尿羟脯氨酸/肌酐值均比A组高,D组的升高率最小。提示: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自体四股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术后腱骨愈合程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目前报导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自体四股腘绳肌重建ACL术后腱骨愈合程度与临床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30例采用自体四股腘绳肌重建ACL术后腱骨愈合程度及临床功能评分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Tegner、Lysholm、国际膝关节功能委员会评分(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以及KT-1000检查,同时进行MRI检查,评估腱骨愈合情况。根据MRI表现将腱骨愈合程度由高向低分为5级,对不同时间点的腱骨愈合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Tegner、Lysholm、IKDC评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腱骨愈合程度也逐渐增高;腱骨愈合程度的高低与患者临床功能评分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体四股腘绳肌重建ACL术后腱骨愈合程度逐渐提高,临床功能评分逐渐改善,腱骨愈合水平与临床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运动对老年小鼠骨代谢及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退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作用及与衰老的关系。方法:40只12月龄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老年对照组、10min运动组、20min运动组和40min运动组,分别实施12周不同的运动方案,10只3月龄和10只7月龄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分别作为青年和成年对照组。采用固体物理密度仪测定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测量仪测定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模量和能量。结果:1)运动各组与老年对照组相比,运动各组间相比ALP均无显著性差异;与老年对照组相比,10min、20min运动组骨密度升高(P=0.067,P=0.071);2)与老年对照组分别相比,青年对照组、成年对照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模量均显著升高(P<0.01);运动各组与老年对照组分别相比,20min运动组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模量和能量值均升高于老年对照组(P<0.01、P<0.05),运动各组组间相比,20min运动组的最大载荷和最大应力高于10min运动组(P<0.01、P<0.05),也高于40min运动组(P<0.05)。结论:1)适宜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促进骨的矿化;2)游泳对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与运动负荷有关,适度负荷的的游泳运动可较好改善骨生物力学综合性能,运动负荷不足或负荷过大都无法优化运动效应;3)适宜的运动能显著改善骨代谢,改善骨的结构和功能,促进骨生物力学指标的优化,这对延缓骨细胞衰老和骨组织的功能衰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对膝的研究中发现,在组织学上腱和关节软骨结构的愈合比腱与骨愈合要快.通过以兔子作为实验对象来探索,用自身软骨作为介质来重建纤维软骨骨腱联合区域并加速骨腱联合的愈合在生物学上的可能性.自身纤维软骨(自身半月板)和透明软骨(关节软骨)被用来作为介质修复骨腱联合.术后第8个星期我们观察到,使用纤维软骨和透明软骨来修复肌腱接点比单纯的骨腱愈合要修复的更快更好,并且没有退行性改变.通过使用safranino染色法评价其蛋白多糖基质可以看出,介质软骨基质类似于骨腱接点处正常的纤维软骨基质.  相似文献   

10.
骨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常见于运动员。研究伤后48h进行低强度载荷训练对急性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12只雌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后肢通过针刺建立急性损伤组(AI,n=6),伤后48h开始进行四周低强度训练建立伤后低强度训练组(PIERT,n=6)和对照组(CON,n=6)。第四周取样的标本结果提示,PIERT组的骨小梁厚度明显小于AI和CON组;和CON组相比,AI和PIERT组的胶原排列明显紊乱,瘢痕组织多,细胞密度低;PIERT组的纤维软骨带厚度明显厚于AI组。建立了一个定量、可重复骨腱结合部微细损伤动物模型,并发现伤后48h开始低强度训练没有延缓损伤愈合,并对结构重建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潘玮敏  于珊珊  杨建昌 《精武》2012,(28):7-8,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骨矿密度(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探索出适宜青年女性运动员防治骨质丢失的新手段。方法: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CT),低频WBV组(LF)及高频WBV组(HF)。CT不接受振动刺激,LF和HF分别接受30Hz及50Hz的振动刺激,持续12周。振动前后对各组进行骨密度及最大肌力的测试。同时测试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CAP-5b)活性。结果:12周后,LF及HF组腰椎L2-4及双侧股骨头BMD值均有升高,其中HF组股骨头BMD值明显高于CT组(P〈0.05)。且HF组最大肌力也显著提高,尤其伸肌最大肌力增幅可达8.4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血清酶学显示,训练后HF组TRCAP-5b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大于LF组(10.45%&2.98%)。结论:高频WBV刺激可明显改善体育专业女大学生BMD,抑制骨质的吸收。说明此手段在提高从事运动训练青年女性肌力的同时对于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更为积极,有待今后实践中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大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清OPG、sRANKL、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清OPG、sRANKL、骨代谢生化因子(OC、ALP和TRAP)、骨密度(BMD)和骨量(BMC)的影响,20只6周龄大鼠随机分成2组:①对照组(Control group,CtrG)10只;②7周大负荷训练组(Overtraining group,OtrG)10只:进行7周的跑台训练。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处死并测定血清OPG、sRANKL、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同时测定股骨、腰椎BMD、BMC。结果表明经过7周大负荷运动训练,OtrG组大鼠股骨BMC、BMD及腰椎BMC明显低于CtrG组大鼠。OtrG组大鼠血清OPG水平明显低于CtrG组,而sRANKL却高于CtrG组大鼠,OPG/sRANKL比率下降。OtrG组血清OC、ALP和TRAP明显高于CtrG组。研究提示过度运动导致OPG/sRANKL比例下降可能是骨代谢率增快、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Ⅱ型糖尿病(DM)大鼠进行爬梯抗阻训练基础上联合低能量激光照射(LLLT),观察2种治疗方式联合对DM大鼠骨量及骨结构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脂STZ注射方法构建DM模型大鼠。30只构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糖尿病大鼠组(DM)、抗阻训练的糖尿病大鼠组(DME)和抗阻训练联合低能量激光照射的糖尿病大鼠组(DMEL),正常饲料喂养为C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及DM组大鼠不做运动,DM组、DMEL组均进行爬梯抗阻训练8周,其中DMEL组还接受每周3次的LLLT照射。8周后处死动物取材。应用Micro-CT对右侧股骨进行定量分析。观察BMC、BMD及骨的微结构变化,随后提取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相应骨合成代谢标志基因(Osterix、Runx2、OCN、TGF-β)的mRNA表达。同时取右侧胫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治疗手段介入8周后,与DM组比较,DME及DMEL组大鼠实验结束后体重均明显增加,血糖浓度也显著下降。Micro-CT结果显示,DME及DMEL组大鼠较DM组骨量(BMC)明显增加,且骨密度(BMD)显著升高。BV/TV分数值、Tb.Th及Tb.N均明显提高,Tb.Sp明显下降,且DMEL组大鼠BMD、BV/TV以及Tb.N也明显高于DME组。生物力学检测发现DME组及DMEL组大鼠无论是最大载荷、刚度以及断裂负荷的数值较DM组都有所增加。结论爬梯抗阻运动可提高DM大鼠BMC、BMD,改善骨的微结构,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提高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LLLT照射后,抗阻运动对于DM大鼠BMC、BMD、骨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正性效果均被扩大,主要可能因为联合LLLT后,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配合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血清细胞因子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大鼠36只,去卵巢手术后随机分组并分别进行自然饲养、单一补充葛根素和有氧运动配合补充葛根素的实验;12周后处死,取左心室血浆并离心出血清,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生化分析仪测量各组血清细胞因子和骨代谢指标的含量;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腰椎第2-4骨,胫骨和股骨的骨密度.结果有氧运动配合葛根素组大鼠腰椎第2-4骨、股骨和胫骨骨密度较安静对照组呈显著性提高(P<0.05);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单一补充葛根素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TNF-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氧运动配合葛根素组指标TNF-a、TGF-β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指标IL-6显著性降低(P<0.05),血清骨代谢指标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均较安静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有氧运动配合补充葛根素可有效增加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降低血清细胞因子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水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状的抑制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探讨运动经ERβ和RANKL/OPG对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影响效应,为阐明有氧运动对骨量的影响及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BC(基础)、SHAM(假手术)组、OVX(去卵巢)组、OVX+T(去卵巢+运动)组,后3组各分为4、8、12周组。OVX+T组采用跑台训练,坡度5°,5d/周。以DXA测定大鼠全身BMD;以RT-PCR测定ERβmRNA表达;以Western blot测定ERβ、RANKL和OPG蛋白表达。结果运动组大鼠BMD随运动时间增长而增加,OVX+T12组BMD显著高于同期OVX组(P<0.01)。OVX+T各组大鼠ERβ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SHAM组,OVX+T8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同期OVX8(P<0.05)。SHAM各组大鼠ERβ、OPG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OVX组(P<0.01);RANKL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同期OVX组(P<0.01)。OVX+T各组大鼠ERβ、OPG蛋白表达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均为OVX+T12组达到最大值;RANKL表达量呈现下降态势,OVX+T12组达到最低值。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上调骨ERβ、OPG蛋白及ERβmRNA表达,下调RANKL蛋白表达,降低RANKL/OPG,增加去卵巢大鼠BMD;运动增加去卵巢大鼠骨量的机制与ERβ表达增加和RANKL/OPG比值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雌性大鼠去卵巢模型来模拟女性绝经后的状态,比较研究跳跃和游泳两种不同方式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的影响,以期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发现更为有效的运动模式。将32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安静组、游泳组和跳跃组。其中安静组、游泳组和跳跃组行卵巢摘除手术,假手术组只行假手术(即不摘除卵巢)。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发现:与安静组比较,跳跃组大鼠股骨BMD、最大载荷、弹性载荷、破坏载荷、能量吸收和弹性应力均显著性升高;跳跃组大鼠血清Ca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水平显著性降低。与安静组比较,游泳组大鼠除了血清Ca水平显著性降低外(P0.05),其他指标虽有变化趋势,但变化不显著。结果说明:8周跳跃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BMD、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均起到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而8周游泳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BMD、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善效果不如跳跃运动。跳跃运动与游泳相比,在改善骨代谢,促进骨健康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提示能更有利于预防绝经后女性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动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大鼠OP相关症状的影响机制,为运动改善O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共4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与实验组制备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仅除去卵巢附近脂肪组织。比较两组大鼠的一般状况、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骨生物力学、相关m RNA水平及SCFA含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骨小梁排列尚为规则整齐,骨小梁有所变细,且部分区域的骨小梁间隙稍增大。骨生物力学比较,实验组大鼠的L2椎体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明显提高(p<0.05)。mRNA表达比较,实验组大鼠的β-catenin、Lrp-5、Osx、Runx2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SCFA含量比较,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下降,干预后,实验组大鼠的SCFA含量均较干预前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可能通过上调SCFA含量、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改善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参数和骨组织形态,继而改善OP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不同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跳跃运动模型,比较游泳和跳跃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骨健康寻找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通过自制大鼠跳跃运动模型.以18只4周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游泳组和跳跃组.8周后,测量所有大鼠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游泳组大鼠1~4腰椎BMD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第五腰椎生物力学指标也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股骨BMD生物力学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跳跃组大鼠1~4腰椎和股骨BM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第五腰椎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指标也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结论: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发育有明显作用,而对股骨作用不明显;跳跃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和股骨的发育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和增龄对小鼠雌二醇和骨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2月龄对照组(C_0)、10月龄基础对照组(C_1)、10月龄安静对照组(C_2)、10月龄每日运动组(S_1)和10月龄隔日运动组(S_2)。12周后对小鼠血清雌二醇和骨组织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进行测试。结果:1)随龄增加血清雌二醇E_2浓度出现上升,其中C_1和C_2组显著高于C_0组(P<0.05,P<0.01)。运动对血清E_2浓度的影响表现为S_1和S_2组均显著高于C_0、C_1和C_2组(均为P<0.01),同时S_1组略高于S_2组。2)随龄增加ER阳性细胞数的表达显著下降,其中C_1和C_2组显著低于C_0组(均为P<0.01)。运动使S_1和S_2组ER阳性表达数增加,但仍低于C_0组(P>0.05,P<0.01),显著高于C_2组(P<0.01,P<0.01)和C_1组。S_1与S_2组相比,S_1组表达较高。结论:随龄增加小鼠血清雌二醇含量和骨组织ER表达下降,运动能改善内分泌功能,促使雌激素含量和ER表达增加,提示对延缓骨丢失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重训练对老龄大鼠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寻找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方式。方法:32只18月龄Wistar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DZ)、30%负荷组(XC组)、50%负荷组(ZC组)和70%负荷运动组(DC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负重训练。采用骨生物力学测量仪测定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最大桡度、弹性桡度、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等指标。结果:(1)50%负荷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等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2)各组间相比,50%负荷组小鼠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应力等均高于30%负荷组且显著高于70%负荷组(P<0.01)。结论:负重训练对老龄鼠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良好的影响,中小负荷的负重训练对改善老龄鼠骨组织的代谢较适宜,能够减缓因增龄而引起的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促进老龄鼠骨骼生物力学特性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