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活动课应该说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特色之一."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死"讲历史或讲"死"历史.历史活动课既能避免这一不足,更能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即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死"讲历史或讲"死"历史。因此新一轮课改的教学内容编排也为课堂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作为开放课堂形式中的历史活动课应该说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特色之一。它更能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校外资源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 ,华东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推出了“活动课”。一年多来 ,我校积极开展了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历史课堂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 ,以课堂为基本阵地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 ,引导学生在历史情景活动中去体验 ,在历史情景活动中去发展。历史课堂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 …  相似文献   

6.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教版)和以往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23个活动课。这些活动课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思考,自主探索和实践,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和亲近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活动课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次改革中,历史活动课在新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活动课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活动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历史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活动课的开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从活动课的开展、作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按照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必须突出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精神。为此,在人教社历史室编著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在历史课本说明中提到:活动课一般可在下午进行,时间可以不限于45分钟,但不要超过太多。笔者统计了一下,《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以及《中国古代史》(全一册)共有5节活动课。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活动课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周梨萍 《文教资料》2012,(11):193-194
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新增了历史探究活动课。这种探究活动课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教师该如何完成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历史探究活动课引发的教学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如何优化探究活动课教学的策略,其目的是让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活动课是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一、活动课目的要求 1.通过各年级自然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收集信息,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达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化学活动课的特点1.化学活动课具有活动性,即实践性。化学活动课重点突出“活动”二字,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验,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和能力。2.化学活动课具有自主性。在化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活动、自己设计、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3.化学活动课具有渗透性。化学活动课,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2.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文章以“日历中的规律”为例,探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堂活动课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按新课程要求,以课堂为活动阵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探究、实践、感受历史,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课中体验,在活动课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理活动课的内容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是地理活动课 ,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 2 0 0 0年活动课写进了新的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都以活动的方式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 ,所以开展活动课具有较强的优势 ,活动题材广泛 ,活动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活动课能使学生兴趣、研究能力得到培养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意志与毅力、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一、地理活动课内容的确定1 .…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活动课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空间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进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1]。这种课型倡导活动中学习,体验中内化、交流中生成,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极佳的“场域”。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情况却不太乐观,活动课因赶进度、非主课等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美志 《广东教育》2007,(12):46-47
历史活动课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历史观赏、搜集、调查与历史相关的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来开展历史活动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以历史必修  相似文献   

17.
活动课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获取知识,突出科技的应用.我在科技活动课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18.
铁真庆 《青海教育》2006,(11):31-31
活动课是历史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活动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对某些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探讨,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体验历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使学生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上好这些活动课呢?1.教师应由原来的主演者变为导演者。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导演的作用。在活动前,教师必须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  相似文献   

19.
活动课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获取知识,突出科技的应用。我在科技活动课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初中数学活动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创建活动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但是也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导并结合教材的开展.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思考、探索和交流.数学活动的开展是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的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