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8~56岁成年人使用生物电阻抗法(BCA I、BCA II)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测量全身瘦体重(LM)与四肢瘦体重(ALM),明确不同身体成分测量仪测量国人瘦体重分布特征时的差异,详述一致性界限与生存分析法在评价两种或多种方法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应用过程。方法:采用BCA I、BCA II与DEXA 3种设备测量163名成年人的身体成分,采用一致性界限与生存分析法评价3种设备测量LM与ALM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男女受试者LM、ALM测量结果在3种测试方法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1),BCA I测量结果显著高于BCA II和DEXA,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A II与DEXA的一致性程度较好。结论:生存分析与一致性图谱法可用于两种或多种方法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评价,两者可结合使用。相对于BCA I,BCA II与DEXA测量值一致性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肥胖与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郊区乡村常住居民。首先,用BCAⅡ体成分仪与DEXA测定134人的体成分。然后,整群随机抽取18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76岁时最大。1876岁时最大。18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49岁)为均匀性脂肪分布,50岁之后腹型肥胖明显。FM%与WHR结合使用,能更准确地诊断因体脂含量过多或分布异常造成的肥胖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欧姆龙生物电阻抗法(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各年龄段成年人体脂率结果的一致性,为身体成分的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对体型正常、体重正常、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采用欧姆龙BIA法与DEXA法测量其体脂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相关分析、组内相关系数、Bland-Altman及配对t检验4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DEXA法与欧姆龙BIA法测量成年人体脂率的一致性均较高。结论:采用欧姆龙BIA法测量成年人体脂率的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骨龄在6~12岁的儿童分别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生物电阻抗法(BIA)对身体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儿童身体成分指标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两种方法的相互关系,以DEXA为标准检验BIA与DEXA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235名骨龄从6 ~12岁健康儿童(男童,n=127;女童,n=108),分别测试和计算身高、体重、身体体重指数和骨龄,分别使用DEXA和BIA(有16名男童和11名女童未完成BIA测试)测量儿童%BF.结果:DEXA所测儿童上肢、大腿、躯干和全身%BF均随骨龄增加而持续增加,在相同骨龄段儿童大腿部分%BF都要高于上肢和躯干部分% BF.在剔除性别和骨龄变量的影响条件下,儿童全身%BFDEXA与%BFBIA二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为0.906(P<0.01).所有儿童全身%BFDEXA与%BFBIA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DEXA% BF=1.040BIA% BF+0.119,判定系数R2=0.846,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EE=3.779kg.结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儿童身体局部和全身% BF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BIA与DEXA在测量儿童全身体脂率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BIA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全身体脂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跑步、动感单车锻炼对脂类代谢异常人群血脂、体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将346名脂代谢异常人群分为男女动感单车和跑步4组。按照运动干预方案设计进行运动,每周运动3次,共持续16周。分别于锻炼前和锻炼结束时测试受试者血脂和全身不同部位体成分,所得数据组内比较采用Paired Samples t Tes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检验。结果 (1)16周锻炼后,女子动感单车组TG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01);女子跑步组HDL-C显著升高(P<0.001),LDL-C、CHOL下降(P<0.05);男子动感单车组HDL-C显著升高(P<0.001),男子跑步组TG、CHOL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01)。运动干预16周后,女子动感单车组受试者血液TG、HDL-C、LDL-C、CHOL变化率与跑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子动感单车组受试者血液TG、HDL-C、CHOL变化率与跑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16周锻炼后,女子动感单车组全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下降(P<0.01),肌肉含量增高(P<0.05);大腿、下身部位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均下降(P<0.05)。男子动感单车组全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1);上身、躯干和大腿部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下降(P<0.05)。16周锻炼后,女子跑步组全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01),肌肉含量增高(P<0.05);大腿部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下降(P<0.05),肌肉含量、瘦体质量增高(P<0.05);上身、下身、躯干部位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均下降(P<0.01)。男子跑步组全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01);上身、躯干、上肢和大腿部位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均下降(P<0.05)。运动干预16周后,女子动感单车组受试者全身、上身、大腿、下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变化率与跑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腿部肌肉含量、瘦体质量变化率与跑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子动感单车组受试者全身、大腿部、躯干、上肢以及下身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变化率与跑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6周动感单车和跑步锻炼均可改善血脂异常人群血脂,动感单车和跑步锻炼均可降低血脂异常人群体脂百分比、脂肪含量、增加肌肉含量;动感单车锻炼主要对大腿和下身脂肪的降低明显,跑步锻炼对全身各部位体脂含量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不同运动处方锻炼对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减脂及心脏功能的效果。将3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综合锻炼组和简易锻炼组,分别于实验前后测体重、体脂百分比(PBF)、躯干脂肪质量(TFM)评价减脂效果;测心率(HR)、每搏量(SV)和左心室有效泵力绝对值(VPE)评价心脏功能。结果表明:实验后,综合组与简易组的体重、PBF、TFM、HR均明显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简易组的SV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综合组的SV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P<0.05);简易组的VPE明显大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综合组的VPE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未见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单纯的抗阻力训练(RT)对不同女性群体的脂肪量(FM)、体脂率(BF%)、去脂体重(FFM)和肌肉量(MM)的影响差异。方法搜索了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最终筛选出23篇文献进行风险评估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RT对所有群体女性MM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T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前女性的BF%(p=0.03),但对其余3个身体成分指标无明显影响;对绝经后女性来说,RT对降低其FM、BF%和增加其FFM均有明显的效果(FM:p<0.01;BF%:p=0.03;FFM:p<0.01)。RT可以非常显著地减低超重肥胖女性的FM、BF%和增加其FFM(FM:p<0.01;BF%:p<0.01;FFM:p<0.01);但RT对非超重或肥胖女性以上4个身体成分指标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T对久坐不动女性的FM、BF%和FFM有非常明显的影响(FM:p<0.01;BF%:p<0.01;FFM:p<0.01);RT可以非常显著地增加非久坐不动女性的FFM外(p<0.01),但对其余3个身体成分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RT不能作为女性以增长MM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方式,也不可作为非超重或肥胖及非久坐不动女性以减脂为主要目的的单一训练方式,但可以推荐给绝经后、超重肥胖或久坐不动的女性作为改善身体成分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8.
朱启娥  郭洁 《体育科技》2012,33(3):76-78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处方锻炼对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减脂及心脏功能的效果。方法:将3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综合锻炼组和简易锻炼组,分别于实验前后测体重、体脂百分比(PBF)、躯干脂肪质量(TFM)评价减脂效果;测心率(HR)、每搏量(SV)和左心室有效泵力绝对值(VPE)评价心脏功能。结果:实验后,综合组与简易组的体重、PBF、TFM、HR均明显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简易组的SV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综合组的SV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P<0.05);简易组的VPE明显大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综合组的VPE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未见显著性改变。结论:简易运动处方和综合运动处方都具有减脂和增强心脏功能的效果,简易运动处方具有简易、实效的优点,且增强心脏功能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运动对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在青春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对165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量,分别在实验开始、第1和第2年测试:身高(H)、体重(W)、脂肪含量(FM)、瘦体重含量(LM)、全身骨密度(BMD)、骨量(BMC)和骨面积(BA)及血清瘦素(Le)、雌二醇(E2)、IGF-Ⅰ等.运动情况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结果表明在基础测量时经常运动(HP)与不经常运动组(LP)之间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一年后的第二次测量时经常运动组的BMD(HP:922±79 g/cm2;LP:900±76 g/cm2;p=0.010)、BMC(HP:1636±262 mg;LP:1421±364 mg;p=0.039)明显比不经常运动组高.而在第三次测量经常运动组LM(HP:34.5±3.9kg;LP:33.1±3.9kg;p=0.019)、BMD(HP:1028±66 g/cm2;LP:995±77 g/cm2;P=0.009)和BMC(HP:1916±300 nag;LP:1812±331 nlg;p=0.010)也明显高于不经常运动组.无论在第二、三次测量时二组间的BA、血清Le、E2和IGF-Ⅰ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良好的运动习惯明显促进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其可能的机制是肌肉在运动时产生的机械牵张力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而不是通过改变激素的分泌对骨骼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成年人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现状与变化规律,以期据此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于2004年在实施一般性体质检测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852名20~59岁成年人(男性2897人,女性2955)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男女体内水分的含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体脂肪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同年龄的男女比较,男性各年龄段体内的水分、蛋白质和矿物质三种成分明显均高于女性(P<0.01),而女性的体脂肪率则明显高于男性(P<0.01).2)BuA随年龄递增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在35~39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9.22±16.43)dB/MHz,女性在30~34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0.17±15.72)dB/MHz;男女BQI和SOS参数值均在20~24岁年龄段时最高,以后随年龄递增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的BQI、BUA和SOS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成年男女蛋白质、矿物质、体脂肪等身体成分和骨密度在40岁左右时变化明显,女性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明显低于男性,而体脂肪率则高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年龄较男性提前,骨质疏松发生率也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在校大学生随着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18~22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男生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女生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年龄组(P<0.01);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体脂高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让大学生了解并应用运动处方进行体质锻炼,促进体质健康。方法通过文献法、归纳法、实验法,对12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体质测试,实验组进行10周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量BMI、肺活量、台阶指数、耐力、立定跳远、骨密度、身体成分等相关体质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身体健康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有显著性改善(P<0.05);800/100m、立定跳远有显著性改善(P<0.05);肌肉量、体脂肪量、去脂体重有显著性改善(P<0.05);骨骼肌、身体水分、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有组织的运动处方干预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3.
探究成年男性体适能、身体形态和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选取96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臀围等)和体适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量。使用偏相关法来验证骨骼健康与体适能和身体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骨骼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矫正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后发现,BMD与握力、坐位体前屈、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和1s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09~0.432,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57,P=0.034)。BMC与臀围、握力、坐位体前屈、FVC和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59~0.537,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33,P=0.034)。握力、俯卧体后屈和FEV1是预测BMD...  相似文献   

14.
6~21岁学生体成分的性别特点与年龄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建雄  王健 《体育科学》2005,25(8):67-70
采用体阻抗法对6~21岁在校学生进行体成分测量,研究和探讨学生体成分的年龄和性别特点。不同性别16个年龄阶段的共计1034名在校学生参加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和性别因素对体脂肪、无机盐、蛋白质与水分含量有明显影响;6~21岁阶段男、女学生体成分各项指标呈现典型的S型发育曲线特征;青春发育期后,男、女学生身体体成分开始出现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BODPOD体成分测量仪中,利用估计测量与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测得的成年人身体成分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探索估计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利用BODPOD体成分测量仪测量35名爱试者的身体成分。分别采用估计测量和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测得胸腔内气体体积,然后再分别计算出体脂率。比较估计测量和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所得的体成分值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的%BF值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高度相关性(r=0.954,P〈0.001)。结论:估计测量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测量体成分的方法。从长远采看,存在估计测量方法代替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体成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随机抽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运动员共51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分为3组,前4名为第1组,5~8名为第2组,未进入前8名的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他们的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和赛前心理状态。结果:男运动员在身高、体重、脂肪比率,肌肉含量、去脂体重、WHR、BMI、肺活量、肺活量指数、握力、立定跳远、反应时和平衡性方面,第1组、第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握力指数和坐位体前屈第1组显著性高于其他组(P<0.05);女运动员的肌肉含量、去脂体重和坐位体前屈第1组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第2组在身高、脂肪比率、去脂体重和握力方面显著性高于第1组和对照组(P<0.05~0.01),坐位体前屈和反应时显著性低于第1组(P<0.05~0.01)。第1组运动员在赛前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显著性均低于第2组和对照组(P<0.05~0.01),而自信心第1组、第2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力量和柔韧性是影响男子武术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肌肉含量、去脂体重和坐位体前屈是影响女子武术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赛前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也是影响武术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状态自信心对比赛成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8周CrossFit训练是否对健康成年人最大有氧能力、爆发力、体成分有影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方法:选取14名至少受过CF训练一年以上的男性训练者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wattbike 6S峰值功率测试,采集训练者的最大摄氧量(VO 2 max)、体成分、6S峰值功率等相关参数。结果:结果:(1)8周crossFit后,健康成年男子的BMI、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有显著下降(P<0.05),体脂百分比下降具有极显著性(P<0.01)、最大摄氧量相对值,6S峰值功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体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不具有显著性。(2)从皮尔逊相关性得出体重与体成分之间相关性不高,体脂百分比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rp=0.94,P<0.01)、最大摄氧量绝对值(rp=0.87,P<0.01)峰值功率(rp=0.89,P<0.01)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1)体重与体成分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2)CrossFit可以显着改善健康成年男子的最大摄氧量、无氧峰值功率和身体成分。  相似文献   

18.
第四套健身秧歌对老年肥胖女性身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身秧歌对老年肥胖女性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58~69岁70名肥胖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0名)和对照组(20人)。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健身秧歌锻炼,对照组不安排运动。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锻炼前和锻炼3个月后次日,安静空腹状态下身体成分指标。结果:实验后实验组的体重、脂肪质量、体脂百分比、脂肪分布、BM I均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身秧歌可以减少体脂百分比、脂肪质量和脂肪分布,从而降低BM I和体重,使老年人肥胖女性的身体成分发生良性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安全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结合控制饮食的减肥方案对肥胖青少年降体脂的作用效果,及其对下丘脑-胰岛-脂肪轴的影响,为揭示运动结合控制饮食减肥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8名参加减肥训练营的肥胖青少年(女5名、男3名,年龄17岁±2.53岁)进行为期四周有氧运动和膳食控制相结合的减肥训练.在减肥训练前、中(减肥训练两周后)和后期(减肥训练四周后)三次测试受试者血液神经肽Y(NPY)、瘦素、胰岛素等指标.结果显示:在减肥的中期体重、体重指数显著降低,LDL和Tc均显著降低(P<0.01),TG显著降低(P<0.05);HDL显著升高(P<0.05).NPY、胰岛素显著降低(P<0.05);减肥后期与减肥中期对比LDL、瘦素显著降低(P<0.01),胰岛素、NPY显著降低(P<0.05).在减肥后期与减肥前对比,体重、体重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TG、LDL、TC均显著降低(P(0.01)、瘦素、胰岛素均极显著降低(P<0.01),NPY显著降低(P<0.05),HDL显著升高(P<0.05);血糖三次对比无显著差异.胰岛索与瘦素、NPY均显著正相关(P<0.05),体重与瘦素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有氧耐力训练与膳食控制相结合的减肥训练计划,提高了下丘脑-胰岛-脂肪轴的调节机能,进而降低体脂,改善血脂达到了很好的减肥效果,其中前期的训练效果要好于后期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塑形健身跑运动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为塑形健身跑运动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北大学68名塑形健身跑选修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经过为期8周的塑形健身跑选修课后,对其实验前、后身体成分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8周的健身跑后,男生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水平、内脏脂肪面积与实验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女生仅在无机盐占体重百分比指标上比实验前下降(P<0.05)。结论塑形健身跑对男生脂肪的影响比女生明显,且塑形健身跑可以有效改善男生内脏脂肪水平和内脏脂肪面积,提高身体机能水平,预防肥胖引发的相关疾病;塑形健身跑可以优化腰臀比,改善身体形态,但对无机盐、蛋白质、身体水分等指标影响效果甚微;健身跑和抗阻练习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体脂含量,但对增加肌肉围度还有待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