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程学习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任何学习都必然存在于某一具体的环  相似文献   

2.
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程学习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所以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怎么"导"很重要.下面是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单向度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共同交流和促进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对话”意识,课堂师生对话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师生要转换教育观念,通过积极互动的课堂师生对话以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小说教学也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和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以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各自的经验,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创意百生的智慧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唤起别人的看法,师生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置…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师生对话、课堂生成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师生对话体现了数学新倡导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了课堂教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按部就班,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现实生成的超出教师预期、教案规定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这里,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 ,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也不再是老师导学生演 ,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所以 ,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活动中要…  相似文献   

9.
樊晓文 《现代语文》2014,(8):121-12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严格规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与课时计划分配的枯燥的操作程序,不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让学生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而“现场化”的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生机勃勃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只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死板讲授,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课堂不仅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的模式化运作,把准备好的教案照搬完成,而是教师机智地促进生成;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应该注重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就刚刚上完的新教师展示课,本人谈谈对新课堂模式建构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课堂的自主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创设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高一的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本人就自己的一点经验谈点拙见,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民主的新型课堂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红专  李贵全 《新疆教育》2012,(21):189-19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相似文献   

15.
李红祥 《学周刊C版》2011,(8):115-115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索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机械运动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了很多:预设只是机械的重复,生成那才是生命的灵动,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接下来笔者结合具体事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民主的新型课堂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有效平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的平台,是探究知识、领悟方法的平台,是师生充分展现个性、进发灵感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丰满的学习空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它不再是教师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而是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涌现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现出亮点。一、问题设计要开放——目标动态达成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感性经验和社会阅历等。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权威讲演者,而是教学互动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知识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者,探究者。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有情感交流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构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