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研究回族文化”的主张;他,促成了《抗战文艺》 “回民生活文艺特辑”的诞生;他,帮助老舍、宋之的写成了反映回汉团结,一致抗日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回族作家中最活跃的分子;他,被巴金盛誉为“我看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在他身上闪闪发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老舍抗战时期话剧创作的主要特色,诸如鲜明的功利目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对传统文化中消极面的无情批判等。文章还探讨了老舍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曹禺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老舍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统领着中国话剧的不同时代,成就了中国话剧的辉煌。曹禺和老舍的话剧由于成长背景、文化积淀以及处理文学与政治问题的不同方式,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通过二者话剧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为当下中国剧坛提供可资鉴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话剧是人物自我表演的舞台,老舍的话剧能够“三言两语写出个人物来”,是因为人物的每一句话都联系着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而每个人物的灵魂和精神,都是经过特殊的文化浸泡的,他们的背后饱蕴着民族的文化的因质,这是老舍话剧的生命灵魂,也是其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话剧与他的小说一样,相承着民俗的和文化的因质。而他的话剧能够“三言两语写出个人物来”,是因为人物的每一句话都联系着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而每个人物的灵魂和精神都是经过特殊的文化浸泡的,他们的背后饱蕴着一种文化的因质。这是老舍话剧的生命灵魂,是其话剧独具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感知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话剧《茶馆》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的面卷,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横断面。《茶馆》将中国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8.
龚国平 《文教资料》2005,(35):155-156
老舍抗战的力作《四世同堂》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从独特的文化心理学视角切入,以沦陷中的北平的一条胡同的居民群表现了旧北平在困境中灵魂的挣扎和觉醒,通过他们从“惶惑”、“偷生”逐步走向觉醒和抗争民心理历程,形象地展现了一部八年抗战史。《四世同堂》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代呼唤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老舍笔下的旧北平市民麻木、不觉醒,他们惶惑偷生,因循苟且,敷衍保守,显示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由传统文化的“精神负累”造成的民族弱点,同时,…  相似文献   

9.
<正>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被誉为“京味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展现北京的民俗和城市的生活,成为北京的一种文化符号。老舍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戏剧文学家,他的话剧《茶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老舍对济南这个“第二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济南留下了很多优秀著作,《济南的冬天》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10.
<正>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该作品以老北京城的“裕泰茶馆”为背景,利用该茶馆的兴衰映射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衰亡,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整体结构上以三幕剧为主,分别以清末、北洋军阀时期和抗战胜利为时代背景,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跨度,呈现出史诗般的风采。作品中“茶馆”是老舍精心构建的“空间”,该空间是现实的,也是一个物质组成的“场域”。海德格尔指出:“每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1月重庆北碚者舍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1999年2月4日《文艺报》报道:“人民艺术家”老舍在重庆北碚的故居“多鼠斋”目前对外开放,以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老舍故居位于北碚区天生新村61号,1943年至1946年,老舍在这里居住办公,并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老舍抗战时期在北碚生活的三年期间,完成了以沦陷区北平为背景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一卷“惶惑”和二卷“偷生”,并写下了话剧《桃李春风》、《张自忠》、《王老虎》等作品。他的9个话剧剧本有一半是在这里完成的,优秀的剧作把中国现代话…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启动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民族”想象,以往的研究重在分析老舍的文学成就,更多地集中在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语言方面。从“国家”召唤和“民族”想象的角度,对老舍早期及至抗战期间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老舍文艺创作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老舍《鼓书艺人》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史料分析抗战时期在文艺大众化、通俗化运动的背景下北方传统曲艺在重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向抗战的转变过程,以及抗战对民族文化新生的促成。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桐城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文章要素在老舍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老舍在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避免桐城派浮躁凌厉、机械僵化等毛病。在文学语言方面,老舍谙熟于桐城派的“质朴自然”、“格律声色”形式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清浅简练”、“音乐美”等主张。继承中有创造,这是老舍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