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7,(6):26-26
温总理的每一次挥手,都引来镁光灯闪成一片。在发布会上,“洋面孔”似乎比任何一届都多。公开的数字显示,在发放给记的750张请柬中,我国港澳台地区记200张,内地记200张,而国外记占了550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4.
5.
记者众生相     
王立纲 《青年记者》2007,(21):25-26
记者这一行当,与其他行当一样,都是外人看热闹,行内人看门道,记者给人的印象一般就是电视里记者在招待会上提问的形象,但那只是记者工作的一个剪影,他们还有更多的侧面,下面依据一些东西的有无来粗疏地勾勒一下。  相似文献   

6.
记者挨打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 《军事记者》2002,(6):44-45
舆论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具有司法监督所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一种最具威力的监督。但是,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记者流血事件,也让许多人对舆论监督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记者为什么会挨打?记者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新世纪的焦急呼唤。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各社会群体学说话,把领导的话学给群众听,把群众的话学给领导听,把专家的话学给外行听,把少数人的话学给多数人听。怎样才能把说话学得让不同群体的人爱听、听得懂、听得进去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呢?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记者的学养锻炼。记者学养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何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8.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9.
笔者踏入记者园地已历八年,回眸新闻,自感有待总结提高者众矣.故不敢致懒,露夜曦晨,风午雨夕,长思片想,连缀成篇,得此栏文.而今捧献诸君,只愿不致贻笑大方也.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党报记者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党报记者要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党报的影响力度,提高党报的宣传效果。本文就新时期党报记者如何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展开讨论,提出了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的转型策略,希望能够对党报记者更好的开展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2.
13.
当一个重大历 史事件发生的时候, 有幸身临其境、直击 其事的记者,也就成 了历史的见证者。而 要当好历史的见证 人,还必须具备相应 的历史感。 何谓历史感? 窃以为,对于记者 来说,历史感就是 把新近发生的事实 放到历史的座标中 去审视、去认知的 能力,或者反过来 说,是从历史的角 度、用历史的眼光 来判断、把握眼前 新闻事变的历史价 值、历史地位、历史 意义、历史影响的 能力。在新闻作品 中,记者的历史感 就转化为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历史厚重感、历史沧桑感等等。 2000年6月13日朝韩峰会之后,湖北日报社同仁从国际互…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5.
开栏的话: 没有监督的权利是可怕的,缺乏自律的权利同样会给社会造成灾难。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良知、社会进步的代言人,其自身的道德自律、职业操守、专业规范,一直为公众瞩目。本刊从本期起推出“传媒自律”专栏,旨在推动传媒自身对职业规范的思考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感悟记者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2004,(1):61-61
习惯观察,习惯思考。多观察,多思考,多联系,多沟通。这些对于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形成新闻策划非常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记者座谈”与《记者座谈》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凤  常松 《新闻世界》2009,(11):71-72
“记者座谈”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记者座谈”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办的《记者座谈》专栏,是当时中国新闻行业职业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播音主持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一门艺术,说明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写《浅析记者型主持人与主持人型记者》这篇文章,就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实践得来的认知,也让曾经和我一样,在传统媒体下成长起来的新闻主播和节目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永葆一颗多一项生存技能就多一份机遇的学习热情!当你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实力后,主持人型记者的优势无疑会让你更加充满职业自信。  相似文献   

20.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