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人老了常沉缅于回忆往事。最近,新闻界的朋友们欣喜地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我不禁又想起了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之一范长江。在战争年代,我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教诲,使我永远难忘。1940年6月,我从浙江上虞来到金华,进入了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工作。国新社是党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新闻通讯社,社长就是范长江。只是当时总社设在桂林,离金华很远,我只能从来往的信函和文件中,聆受长江同志的教益。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掀起了又一个反共高潮,我与通讯站的负责人计惜…  相似文献   

3.
7月6日,著名的华西村村长吴仁宝退休了。消息传来,使我想到了新闻时评。去年11月,当吴仁宝在南京豪迈地宣称还要干到80岁的时候,由于他的知名度,由于他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明星,自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注意。以南京为例,党报都对此作了显著报道,新华日报系统的《服务导报》还是头版头条。放眼媒体,几乎看不到一点儿“杂音”。我觉得有些不解,华西村固然著名,但华西村不是中国的华西村吗?吴仁宝不是中共党员吗?总书记都退居二线了,吴仁宝为什么自己宣称要干到80岁就能够干到80岁?难道吴书记在华西村工作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一个信得过的班子吗?那吴…  相似文献   

4.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幸福?萧伯纳说,醉心于某种爱好的人是幸福的.在我看来,幸福的生活就是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很幸运,我来到了经济导报.  相似文献   

6.
做学生     
记得过去添写简历.有一栏叫"身份",我想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填写,因为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职业多变,身份转换的很快。比如我,就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教了很多年书,我是老师吗,是,但又不是,因为和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先生们相比,我不够专一,不算是一个尽全力的好老师.老师的特点之一应该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将重复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传达出去,可我太追求变化。在广告圈混迹多年,我是广告人吗?是,但又不是.因为我没有很系统地在一线从事广告策划,文案.媒介等实操工作,不够专心。做杂志做了很多年,我是媒体人吗?好像也不是,做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党报尤其是驻地分社如何抓住机遇,是传统媒体如何转型的热门话题.我认为,此轮媒体融合是驻地分社转型升级的最好机会. 一.媒体融合初期,依托优势站稳脚跟 浙江日报金华分社(浙江日报驻金华记者站)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一任任驻站记者写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报道,记录着金华的发展,为推动金华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联系浙江日报与金华的纽带,分社的工作得到了报社的肯定,也多次受到金华市委的表扬和肯定.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曾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金华武是湘西溆浦县城一个普通儿童,他们之间有过什么特殊的交往?读者朋友一定想了解事情的经过. 那是1981年冬.一天,冬阳媚人,5岁的金华武在县城街上玩,被一个40多岁的人贩子抱走了.  相似文献   

9.
茶会送修宇     
我是1961年冬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的.李修宇君于1963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当年即分配到馆内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婆婆一家都在辽河油田工作,全家都是石油工人.每次回到盘锦串门,在婆婆宽敞舒适的家中,她总会和我讲起由帐篷、板房、工人村到如今新式小区,这些让石油工人感到由艰苦到幸福的家. 帐篷 1970年,一个年仅16岁刚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背着简单的行李卷,由被誉为"钢铁城市"的鞍山来到了当时一片滩涂荒地的盘锦大洼县"上山下乡",这个人就是我的公公.  相似文献   

11.
无悔的选择     
杨杞 《图书馆论坛》2004,24(5):185-187
17年前,时年20多岁,大学本科毕业已经3年,原本担任教学工作的我,因工作调动来到西北政法学院。出于对人类知识与智慧宝库的图书书海的向往,我毅然选择到院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12.
萨冈走了     
洁尘 《出版经济》2006,(10):44-45
九月末的一天,有朋友突然对我说,萨冈去世了. 吃了一惊.问,哪个萨冈?朋友说,还能是哪个萨冈?弗朗索瓦兹·萨冈. 就去世了?多少岁啊?前不久还从网上扒了一张她的靓照,拍照时间是她因《你好!忧愁》出名的时候,18岁.出名趁早的所有满足和快乐都写在那张非常美丽又非常年轻的脸上. 2004年9月24日,萨冈死于肺栓塞(不是前些年误以为的胰腺癌),终年69岁.我真没想到她如此高龄,印象中她似乎不到50岁吧.可能是把第一次读她的时间等同于她的创作时间了.  相似文献   

13.
在我十多年的记者工作中,这篇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打广告征求议案聘专家开展调研》的报道,无疑是我最得意的。不是因为它获得了什么大奖,而是因为它在《金华日报》刊登后,引起了全国媒体对周晓光事例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月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时,我莫名其妙,是谁给我寄的刊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县委报道组才知道这是《金华日报》社给每个通  相似文献   

15.
业界评点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马雨农:我认为,金华日报社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三多一大:一多是以党报为主,多份报纸的错位覆盖。金华日报社根据浙中城市群的特点,把《浙中新报》和《兰江导报》布局两翼,这样的错位发展,不是按照专业来分布,而是按照地域来布局,这是一个特殊的选择,符合金华区域的特点;二多是多媒体的融合传播;三多是多元  相似文献   

16.
靠自学充实自己的一等功英雄 1986年11月18日,宋永奎16岁,当兵来到北京."我是总政文工团的,到部队后做通信员,也就是送‘鸡毛信'的.彭丽媛、杨洪基当时都是我的战友,彭丽媛当时就住我们斜对门,她人不错,我立功后不居功自傲就是受她的影响.1999年我再到北京时,还曾和爱人去找过她."  相似文献   

17.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蓉 《图书馆论坛》2005,25(3):228-229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从事图书馆工作已经10年。在一次偶然的工作调动中.我随爱人来到了我现在就职的学校。由于我学的是会计专业,在原单位从事的是审计工作,到了新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从事本专业。改行来到了图书馆,加入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行列。在图书馆工作的这10年里,我先后在流通部,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工作过,最后来到了我现在就职的部门采编部工作。回顾10年的工作历程,自有一番感慨涌向心头。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21日,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戴俊不幸因肝病与世长辞。当咬文嚼字公司总经理孙欢在电话里告诉我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突然了!2010年上海市编辑学会召开年会,身为副会长的他,不是还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吗?我到日本探亲之前,不是还在他的办公室里,听他谈论编辑风格的吗?才五十七岁,正是人生的收获季节,生命之树却在瞬间凋零,留下无限遗  相似文献   

19.
纪念邵飘萍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谱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1886年10月11日(光绪十二年丙戍九月十四日)生于金华.祖父加入过太平军,父亲邵桂林是当地私塾的教师.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1902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1905年在该校毕业,返回金华,在金华中学任教.同时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为该报撰写金华通讯,开始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 1912年他再次到杭州,和当时在杭州的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办报,任《汉民日报》  相似文献   

20.
我2004年6月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生活频道,和很多地方系列台同行一样,我的采访阵地主要在社区.于是,不管是桑拿天还是下雨天,我都骑着辆二手自行车满石家庄大街小巷的跑.一个夏天过去了,我晒得黑红黑红的,从在北国门口都转向的外地女孩变成了骑到振头都不用问路的本地人.不过,相比认路的本事,我的心里却开始迷茫.因为大学里老师说,记者是"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我是深信不疑.可是,我现在这样,每天不是报道"哪的水管跑了水,就是谁家猫上树,或者是谁家丢东西了"我这还算记者吗?尤其是看到同班同学,在新闻频道,每天采访的不是人大代表就是新闻发布会,我更是特别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