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离异家庭初中生基本上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且较正常群体多;他们在遇到烦恼和挫折时较多采用的是“幻想”、“发泄”和“忍耐”的应对方式;并且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心理问题越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是影响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74个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三个量表中的部分因子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些因子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发泄、幻想和忍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丧失和健康适应.与非农村留守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初中生面对的生活应激值要更大、应对方式更多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450名高考复习生进行测评,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高复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常模差,并且比应届高三学生有更大的应激强度;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9.5%。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林市范围内1292名初中生进行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应激反应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对初中生的心理应激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初中生的主要应激源来自人际关系、学生、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第二,对初中生的应激反应有影响的中介变量主要是社会支持和“求助”、“退避”、“发泄”、“忍耐”、“幻想”等应对策略。第三,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桂林市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因素的来源,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方法:采用等级计分的方法对桂林市1292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2,应激生活事件高分组各种心理问题显著地多于应激生活事件低分组。3,对SCL-90症状总分有显著正回归效应的变量按大小依次为:人际关系,学业,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结论:研究结果为开展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65):185-186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自制体育锻炼调查表对重庆市960名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职护理学生心理症状阳性率为84.9%。(2)心理总分与锻炼程度、锻炼效果、锻炼兴趣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3)锻炼兴趣、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重庆市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以及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改善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桂林市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因素的来源、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方法 :采用等级计分的方法对桂林市 12 92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1、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学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 2、应激生活事件高分组各种心理问题显著地多于应激生活事件低分组。 3、对SCL— 90症状总分有显著正回归效应的变量按大小依次为 :人际关系、学业、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结论 :研究结果为开展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当前初中生心理压力的应激源及其压力应对方式,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安庆市6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安庆市初中生心理压力的应激源主要是学业、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应对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逃避、求助、忍耐、幻想、合理宣泄及消极反抗。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应对方式有较大不同。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逃避和合理宣泄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幻想和消极反抗应对;初二年级是变化较大的转折点。学校应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前两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一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三类学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部分首选是解决问题和幻想,并且心理状态越好,则更少地使用退避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31名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和一般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考察初中生心理应激状况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承受来自教师、家庭环境、同学朋友、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压力高于女生。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2)生活在关系很融洽家庭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在三种家庭关系状况的学生中最低,家庭关系不融洽的学生承受来自家庭环境的压力高于家庭关系很融洽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承受来自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身心两方面的压力高于生活在几代同堂和核心家庭中的学生。(3)初中生在父母管教方式、同学朋友、社会文化、自我身心四个方面的心理应激对一般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准确地分析判定一个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为压力应对技巧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应对方式的选择以一定的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为基础。高校可以从压力认知、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师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余欣欣 《高教论坛》2002,(5):120-123
该文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SCI-90三个量表对863名高师学生进行测量。提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应付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同疾病间的关系。研究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引导采用积极合理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更侧重于低年龄、理工科、非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量表法,就困境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家庭、家庭关系不利家庭、留守家庭经历大学生的歧视知觉、应对方式及适应性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困境家庭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应对方式尚可,与普通家庭大学生无显著差异。社会适应整体状况尚可,只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普通家庭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有显著差异。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客观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提出全方位提升困境家庭学生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各维度水平、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龚勋  汪伦  周芳  喻玲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104-106
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湖南省22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总分与人格特征中精神质、神经质因子成正相关,与内外向、掩饰性因子成负相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或中间型应对呈正相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708名被试研究对象考察了应对方式的特点、性别和专业差异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专生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男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女生多采用求助策略;文科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理科生倾向于自责和退避;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压力特点并比较不同亚群体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的差异。方法:运用问卷法对165名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测量。结果:(1)离异家庭小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水平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压力水平。来自父母教养、教师、丧失、学业、需要缺乏和不良行为方面的压力事件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完整家庭小学生的影响;(2)高年龄段学生受到来自丧失和社会两方面压力事件的影响显著大于低年龄段学生受到的影响;(3)父亲文化水平较低的离异家庭小学生受到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事件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文化水平高的离异家庭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母亲文化水平较低的离异家庭小学生受到来自学业、不良行为方面的压力事件的影响显著大于母亲文化水平高的离异家庭小学生受到的影响;(4)来自需要缺乏、父母教养、不良行为方面的压力事件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快乐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志芳 《成才之路》2020,(6):142-143
离异家庭的日渐增多使得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上升到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爱和疏导离异家庭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用真心、爱心、耐心和细心引导、鼓励、帮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合理施教,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文章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使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西藏地区3所高校2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专业和民族差异;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进而得出结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