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着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违背规律。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领悟道理之外,  相似文献   

4.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顾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语三册第八课《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记叙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葫芦一个个落掉。课文故事简短,内容也易理解,但寓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学生很难领会的。根据教材的特点、难点和词、句训练的重点,为教好本课,提出如下建议: (一)课前指导观察,保证学生在学文时思维的流畅性。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叶子是制造植物果实生长所需养料的重要器官,为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 ,它以清晰的四幅画面 ,朴实的四段文字 ,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只盯着葫芦 ,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学中 ,我们借助图、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 ,进行教学设计。一、运用比较 ,指导看图 ,着力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看图学文 ,从图入手。《我要的是葫芦》是多幅图 ,指导学生看图时首先按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 ,看一看四幅图中的物和人分别怎样 ,想一想画面连起来讲了什么内容。在初步感知了图意的基础上 ,又重点让学…  相似文献   

7.
《我要的是葫芦》学法指导设计陈兰华(赣州市红旗二校)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事物之间互相有联系,要全面地认识、分析事物,...  相似文献   

8.
学生喜欢听故事。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能使教师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获得了美感享受,得到有益的启示,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攻疑克难 教学难点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障碍。有时,教师的讲解尽管颇费口舌,仍难以使学生明白或信服。如能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故事,便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初中和中师课本所选的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有“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断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悲痛,忧伤到极点。”学生理解没有  相似文献   

9.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的小故事。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叶子上的虫子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到底“叶子上有虫子”跟“我要的是葫芦”有什么关系。为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入课题师:(上课以后,首先出示一幅画着葫芦的投影片)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结的这些小葫芦可爱不可爱?种葫芦的人秋天能摘到葫芦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运用这种讨论方式,把学生引入课题。)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1.学习生字…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图解突破难点两例湖南省平江县第四中学(410411)欧阳浩波突破“渗透吸水的原理”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容易掌握渗透作用和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但就是不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这一难点,为此,我充分利用图解,采用“画图—比较—总结”三步曲,很...  相似文献   

11.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故事。文中有些语句抒发了作者对老麻雀勇敢精神的赞赏敬佩的感情。但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敢精神,对此,学生在理解上颇有困难。我针对这个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理解作者是怎样写老麻雀的勇敢精神的。首先,我抓住“像石头似的”这一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老麻雀下落时的快速和突然,体会老麻雀的坚决和急切的心情。再是指导学生品析“呆立着不动”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画出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作,从“蓬起、尖叫”这两个词体会老麻雀明知无望而又拼力一搏的心情。尽管它身体发抖,声音嘶哑,但它仍呆立  相似文献   

13.
《捞铁牛》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全文分为四段,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第二段(第3自然段)和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是写事情经过的,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理解的难点所在。“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重点段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使学生受到“归纳段落大意”的初步训练。 片断一 指导步骤: 一、指导初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主要写什么?画出每句的重点词。[评析:先从内容入手,运用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贯穿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也凝聚了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因素。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自觉利用教材,使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只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与听、说、读、写训练应融合在同一过程中。渗透是思想教育获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艺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在推敲字、词、句时渗透所谓推敲字、词、句,就是指导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语言,即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义,又要挖掘并领会蕴藏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一、从图入手,指导观察看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看图学文的篇目虽不多,但结构形式多样,内容丰容。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侧重指导的观察方法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对比观察、抓主要部分观察、抓住图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等。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看图,读懂段落。如《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收到葫芦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图中葫芦的藤、叶、花、果实的样子,学生从图和文的对照中,从上下句的联系中,理解到:绿叶长得茂盛,葫芦才会结得壮实,从而读懂了这…  相似文献   

16.
一、字的教学三步法第一步初读课文,解决字音,渗透字形、字义。学生接触课文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拼音这个工具,用直呼音节的方法阅读课文。阅读中要把识字的重点、难点放在读准生字的字音上。第二步理解课文,解决字义,巩固字音,继续渗透字形。这一步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所在。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字义,就是寓理解字义于理解语意之中。在讲读课文时,要通过词与词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小高潮也就是课中的“闪光点”,它能使学生兴奋、沉思、体味,能使学生在读、说、算、想的训练中,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智慧花蕾欣然绽开。 1、在教学难点处设置“小高潮” 教学难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怎样突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如:“商不变的性质”一节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理解商不变的性质分两层含义。一是被除数的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二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理解第一层含义是难点中的难点,这个过程是设计这堂课小高潮的最好环节,我是这样安  相似文献   

18.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芜师附小唐晓俐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理解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3.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4.懂得独体字作偏旁有的笔画...  相似文献   

19.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