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嬗变,引发了审美世界中人们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多元裂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改变历史时代的开端。审美观念的裂变之一,就是审美日常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日常化已成为一种改变文学面貌的重要力量。文学成为一种消费者实现自己价值的载体,其突出表现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高速和复制作为技术最突出的特性,通过与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媒介的结合在历史上两次深深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心理体验,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革新。在当代电子技术媒介的影响下,个人即时体验成为普遍的审美需求,文学也成为一种文化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学叙事的难度是心灵生存的难度,中国消费时代的心灵生存容易被现实瓦解,在审美日常化和市场有用性被强调的情境中,我们有理由追求文学叙事的心灵难度和诗性难度,以文学叙事提升现实、创造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4.
自新写实小说始,作为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一大文学景观,日常化写作已成为文学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把握日常化写作这一文学叙事和写作倾向的关键之所在,故由此切入,主要以新写实小说和晚生代小说文本为例,通过辨析二者日常化写作旨趣的诸多异同,从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日常化写作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美学环境下,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当代广西文学,以审美超越性特征解秘文化比经济的超前性问题,这对促进和谐文化的建构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博客文学以全新的创作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格局,影响和促进了文学的创作和审美。微博客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网络新媒体文学研究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就是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注重人的价值,标举审美本位和生命本位,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独立性思想得到空前强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思想资源。同时,作为一种现代性文学观念,人的文学观过分强调自我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生成规律浅探刘双贵一、对文学风格作为一种文学生态现象的考察文学风格首先是一种人类审美流程中特有的现象。人类的审美对象之成为对象,主要与人们的审美期待有关。而文学风格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审美对象,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读者审美期待需求而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10.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图形设计语言,它的出现对目前设计领域和艺术设计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AD是对常规表达方法的裂变,是对传统审美观的发展,是对设计师独特创造的激励。改变设计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经学与汉代文论的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论话语构建的运思方式与表达方式,二是文学创作动机上的致用观念、文学创作模式上的模拟观念、文学诠释上的人格观念。其结果是虽然经学整合的力量更为强大,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是经学的而非文学的,但在此经学阐释框架里对文学特质的容纳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进入消费时代后,文学的审美理想从公共性转为个性化,尤其是在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校园小说中,孤独忧郁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元素,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逐渐中断,成为一种单向性的、独立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齐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文选>.此书自唐李善加注释后,得到广泛流传,该书对于我国的文学及文学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文学的众多功能中,萧统尤其注重文学的审美愉情功能,其选文的标准也是以文学的审美价值为主导的。对于文学审美愉情功能的重视,正是“文学”日趋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来说,“文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随着文学与语言学的相互交又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文学话语”逐步取代了“文学语言”。表面上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态势,然而,从“文学语言”到“文学话语”,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研究“视角”的改变,这一过程本身体现着许多方面的观念的“转换”,包括对“文学性”理解方式的转换和语言学观念的转换等。探讨并审视这一“转换”的过程对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审美作为文学定义的种差,既是从内容也是从形式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容具有非功利、非理性特征,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多义性,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性、解释的主观性等等。文学定义的属概念反映文学的共性。"文本"作为属概念,可以兼容文学的多层面、多角度属性,兼容多学科观念和方法,普遍适用于中西语境。将文学定义为一种审美文本,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等价的,但是可以避免用语潜含的历史分歧,可以彻底解决近年中国学界有关文学界定和文学研究边界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中介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另一种审美客体的一种审美过程”。文辞优美的文学译著是人们获得审美享受,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学创作是作者将内心的审美体验溶铸于文学语言的过程,所以文学翻译肩负着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信息,又要体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和作者审美追求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不同意把“意象”看成一种超历史的文学现象,动辄从《周易》、《老子》等先秦典籍追溯其根源。而要把着眼点放在其“出现的世纪”上,以揭示其本质内涵。这就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作为理性思维和社会文化心理集中表现的时代主潮,就玄学产生的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送无疑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净化和人的自觉。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空间和内容,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于是在哲学认识上形成意象契合的观念,在审美心理学上出现心物同一的认识,在文艺创作论上追求情景交融的创造,而一反传统喻象文学的模式。正是这一重要转变,为“意象”概念的形成和产生奠定了理论的、心理的、创作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虚拟空间的自由写作和技术传媒文化的市场催生,把网络文学推向21世纪的文学前沿,成为当今文坛原创作品最多、写作族群最众、阅读市场最活跃的文学新领域,从规模和存在方式上改变了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了近年来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现象"。但成长于"技术丛林"中的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作品数量庞大而整体质量不高、技术载体更新而艺术创新滞后、商业模式成型而艺术价值缺失,传统审美偏移而创新审美不足的矛盾,以及观念解构先行而理论建构乏力等种种无以回避的悖论现象。探析这些悖论现象,为探索其发展路径,推进网络文学繁荣的同时,建构起人文审美的价值体系,让这一新兴的文学成为一种价值性存在而不只是技术性生存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首先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母语教学,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区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就是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品中提供的审美内容。因此,言语素质和能力成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职高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从揣摩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在感知的基础上,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感情,从而掌握表达的技巧,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