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2.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思维主体的知识者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我国特定文化、历史积淀出的突出特征。本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在生活环境可谓艰危严酷,第一代现代知识者承受了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进了新的内容,他们开始彻底扬弃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民族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观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可以选择一种较为概括的方法,那就是把二十世纪以后出生的中国知识分子,以三个较为突出的历史事件来把他们分为三个群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延安知识分子群和一二九知识分子群。  相似文献   

7.
历来对巴金小说《憩园》的分析主要是停留在现代知识者反封建的意义上。事实上,小说文体中叙述者以三种行为状态来完成叙事,从而导出小说文本潜在的三则故事。它们启示知识者开始反省原先的反封建的启蒙意向,为进一步认识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意义,全面理解20世纪前半味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在“祖父”、“父亲”、“我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方方小说以其敏锐的文学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方式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命运指向做了历史性的建构。方方内心的道德拯救理想及其文化精英立场,使其在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劣根性进行剖析的同时,书写了对知识分子的尊严、终极理想的守护和期待。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自成一家,《徙》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小说以高北凕为主线,描写了谈甓渔、高雪等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写出了知识分子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和志向、和周围环境的不妥协、不可避免陷入的人生困局等特征,并对走出这种困局的途径和方法做了积极的探讨,希望对现实生活中的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的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讲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几代佤族女性不同的命运。时代在更替,社会历史在变迁,"马桑部落"女人跨世代的命运中贯穿着的却同样是感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启蒙知识分子(包括作者自己)形象,揭示了"五四"前后初具启蒙意识的知识者从反抗、挣扎到沉沦以致死亡的悲惨命运;同时结合鲁迅精神发展所经历的悖论情境,力图把握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作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鲁迅反抗绝望终至虚妄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分析该类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20,(2):26-32
《应物兄》贴近当前生活进行切近的书写,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娴熟地展示出文学如何处理时代经验,如何具有当下性;同时,作品又深入生活内部,观察人心本质,揭橥出人心在当下的畸变,绘制当代人在互害型社会文化中的情感危机;并通过三代知识分子群像建构起当代思想史的体系与流变脉络,裸呈知识者道术分离的困境,立体构建出时代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并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它把大批知识分子裹挟进市场运作之中,也把一些社会人生难题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知识分子小说才有了更为鲜活的现实性和深厚的理性力量。张者的《桃李》、格非的《欲望的旗帜》等小说都是表现知识分子与市场关系的力作,为解答诸如“怎样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力量、保持知识者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立场”等时代难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红色知识分子"的培养问题上煞费苦心。他本寄希望于旧有知识分子能改掉他们的"小资产阶级"本性直接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红色知识分子"培养上,可是,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红色知识分子"很快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毛泽东陷入了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再改造的无限焦虑之中,他甚至认为每隔七八年就要来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人类文明必须处理好政治权力与思想信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围城》与《我是猫》分别是中国、日本现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佼佼者,这两部小说在题材选取上有着相同之处,都选择了将普通知识分子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对年轻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爱情的讲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不只能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能作为当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反映和投射。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学业、事业都牢牢粘上了时代和社会的标签,他们的爱情也总是不如意,尽管他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和相当高的期许。本文拟从知识分子的学业、事业和爱情这三个方面对知识分子的人生进行说明和剖析,以解释为什么知识分子的人生如此荒凉。  相似文献   

18.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伤痕文学”的产生是“文革”结束后带来的一场知识分子的众神狂欢,他们企图在对“文革”历史政治资源的批判中回归“五四”,再建知识者的启蒙命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身上无法逃离的历史无意识积淀蔓延于他们的周身。与其回归“五四”,不如说与“十七年”更为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