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在教学陈然烈士所写的《我的“自白”书》这首悲壮的诗歌时,是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来作总结的。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陈然同志是在敌人威逼他写自白书,也就是要他投降时写下这首诗的,陈然同志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学完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生:陈然同志,您所写的“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2.
《我的“自白书”》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关资料及档案材料,《我的“自白书”》的本特征及其水平,综合考察可能人员的经历及各种情况,可以断定,《我的“自白书”》第一作为诗人、资深编辑杨本泉,第二作为《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作罗广斌,而非革命烈士陈然。  相似文献   

3.
后死责任重     
随着小说《红岩》的出版发行、《烈火中永生》搬上银幕,小萝卜头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小萝卜头的父母宋绮云烈士和徐林侠烈士的事迹更是催人泪下,妇孺皆知。而这个英雄家族的幸存者之一,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庸先生的事迹却并不被人所熟知。  相似文献   

4.
<正>一、了解小说背后的故事,理解题目含义《红岩》这部小说是罗广斌、杨益言根据他们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创作的,出版于1961年。“红岩”本义是红色的岩石,同时也指“红岩村”这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的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村”曾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的指挥中心。“红岩”一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革命者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于谦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第三句,许多选本都不一样,一说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一说为“粉身碎骨浑不怕”。  相似文献   

6.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8.
还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山城重庆,包里带着一本"革命经典"——《红岩》,怀着一种近似"朝圣"般的好奇和敬重,想真切地缅怀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魂!  相似文献   

9.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诗人艾青写的《在智利的海岬上》。这首献给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长诗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一位诗评家说: “从全诗的布局上,从形象的概括的深度与个性化的统一上,从语言的明快上,从体现深刻思想的巧妙上,都可看出这首诗对于艾青说来,是新的。”①可是仅在几个月后,这位诗评家却又以检讨的口气说:他“是把这首诗的缺点当作优点肯定下来了,这是不对的。”还说:这首诗“确实存在着使人不易读懂  相似文献   

11.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背诵指导这首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写石灰锻炼的苦辛,第二层写石灰的高洁志向。虽然分两层意思,但这四句诗却是一脉贯通,一气呵成的。所以,要背诵这首诗的关键是要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因为全诗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把握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出”“烧”“粉”“留”之后,还得考虑诗的“拟人”,就是说石灰要有人的性格,这就有了“全不怕”和“要留”的“想法”。这样看来,只要记住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和诗的拟人化写法,背诵这首就比较容易了。字词注释①千锤万…  相似文献   

12.
石灰石     
看了这首诗的题目,就令人想起明代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因为于谦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发现了石灰的“性格”——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愿意贡献自己一切力  相似文献   

13.
最短的诗:我国古代最短的诗为《弹歌》,载《吴越春秋》,全诗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国当代诗人顾城曾写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形象地揭示了生活的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4.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15.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6.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7.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改诗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对创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每写一首诗,都注重修改。 一次,他在写诗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憔悴的难民形象,他满脸皱纹,饱含辛酸,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于是,臧克家便满怀悲愤,酝酿出《难民》这首诗。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里还扇动着归鸦的翅膀。”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20.
提起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 ,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从这首《石灰吟》来看 ,于谦很善于以诗咏物言志 ,既把所咏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 ,又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人生精神。他的《咏煤炭》也是这种风格。《咏煤炭》是一首煤炭的颂歌。于谦以“凿开混沌见乌金”直接入题 ,那蕴藏着光和热 ,饱含着温暖的煤炭从大地中被挖掘出来 ,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于谦说得很生动 :身为“爝火”的煤炭虽小 ,但它点燃后带给人们的温暖 ,让人感受到似乎是浩浩的春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