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奕 《中学教育》2002,(10):7-9
需要分为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两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道德是属于高级需要的,人的需要和利益问题是整个人类道德的基础。道德的产生出于人们确保自身利益和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且是按层次划分的。需要是人行动的源泉,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源于成长性的求知需要。求知需要是在低级需要已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需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从满足学生低级需要着手。  相似文献   

4.
道德活动属于精神(意识)活动的范畴。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道德活动的发展,其根本动力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形成并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并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幸福与超越——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梯级排列,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成为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以先满足低级的匮乏性需要,然后满足高级的成长性需要为实践的普遍规律。但事实表明,人类在满足需要时往往具有跳跃性,马斯洛的超越性动机试图对此作出理解,不过他未能明确指出人们应该有意识地站在超越性需要角度来评价匮乏性需要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应该用审美宗旨来指导实践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6.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7.
爱心施教     
关于爱的表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谈及到,他在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类有七种基本的需要,按需要满足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这些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一个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  相似文献   

8.
道德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道德活动的发展,其根本动力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形式并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并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奖励的内涵与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奖励是指对善者予以荣誉或物质的鼓励和奖赏。道德奖励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人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道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协调的需要;道德的精髓是“德得相通、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0.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与马斯洛的需要说都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层面,任何人都有道德伦理上的需要。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教师和现今师德状况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个体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需求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外在动力,教师个体的心理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则从心理学角度将人的欲望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两个级别五个层次.并阐明了人的欲望需要方式.是从低级向高级的依次递进。这里所说的欲望,实际上就是指人的需要。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化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对道德的崇信,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的特殊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民大众利益基础、道德对个体与社会所具有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意义是道德得以被人们所信仰的深刻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道德进步是一个从一种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源于自然威慑的道德、源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和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的道德标志着人类道德从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是否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取决于在他们的价值观天平上,作为道德观念根据的价值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的比值。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在道德行为方面谋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通过教化引导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以及通过操作完善规章制度两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16.
道德评价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评价中出现的个人主义倾向,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不良的后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承认人对自身利益关注的合理性,充分重视和保障个人的物质利益,但决不是为个人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强调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强调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决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而取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18.
学习的目的具有三个层次,即功利性、道德性和人格性。功利性的学习直接注重学习所产生的利益,即主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可用性。道德水平的学习超越学习的功利性,学习不全是为了满足人的做事的需要,而是从更高的社会需要的层面上去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可以被社会接纳的人。人格性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目的,学习者努力追求自身的完善,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和需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情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主体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 ,通过自身对外界的体验和自身情绪的认识、控制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感情。道德情感活动以好恶、喜怒、爱憎等情绪形式表现出来 ,但又不等于这些情绪 ,它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深沉又最活跃的内容 ,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和符合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 ,同时又是人们完善自己的一个方面。在道德领域 ,认识与情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道德认识总是渗透着情感的认识 ,而道德情感也总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并交织着认识的情感。从逻辑上讲道德认识先于道德情感 ,是道德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