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走近钱学森》的作者叶永烈曾经随机访问身边的“80后”、“90后”,问他们知道不知道钱学森?年轻人的答案几乎很标准:课本上说钱学森是“抵过五个师”的大科学家。再问知不知道钱学森别的事情?年轻人先是沉默,继而有几个犹豫的声音:“是造原子弹的吧?”叶永烈的感觉是震惊。继续问这些年轻人,将来想做什么?年轻人觉得他的问题很“OUT”,“这年头谁不想早点毕业,多挣些钱,早点买到房子、开上车子?”叶永烈因此决定,把《走近钱学森》这部传记的读者锁定在“80后”、“90后”身上。  相似文献   

2.
正书名:《相约名人——文学与艺术专辑》定价:36.00元作者:叶永烈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ISBN:9787110078068本篇文章分三次刊登,其中《在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遨游——读叶永烈《相约名人》专辑札记(一)》和《在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遨游——读叶永烈《相约名人》专辑札记(二)》分别刊登于本刊2016年6月刊和2016年7月刊。四、文学和各种艺术形式是相通和可以相互借鉴的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当我们将文学放置于艺术这个大概念、大范畴中来考察的时候,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年4月出版以来,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作为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叶永烈对这部"超级畅销书"的背后故事了如指掌。2013年12月20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记者采访了作为嘉宾前来参加会议的叶永烈,听他讲述了《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科协论坛》2013,(2):24-25
1月14日,作为中国科协倡导实施的《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反映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爱国情怀与传奇人生的原创话剧《钱学森》在北京举行首场汇报演出。话剧再现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充满传奇、历经艰险、立志报国的伟大一生,展现和讲述了钱老的爱国情怀与传奇人生。演出结束时,观众如痴如醉,掌声雷动。据悉,"科协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为中  相似文献   

5.
崇高荣誉     
一1989年1月,国际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致信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信中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获1989年威拉德·小罗克韦尔技术杰出奖,钱学森的名字已正式列入《世界级工程、科学、技术名人录》,并同时授予"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叶永烈是国际知名作家,60年来笔耕不辍,在科普、科幻与纪实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出版了300余部作品,累计约3 500万字(不包括日记与书信)。叶永烈11岁就发表诗作,18岁发表科学小品,19岁写出第一部化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他多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1,(24):46-46
12月3日上午.科学普及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了钱学森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暨《钱学森从这里走来》图书首发式。《钱学森从这里走来》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梁原草副校长担任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但在于创造了杰出的科学成就,而且表现了高尚的科学道德和治学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上,讲到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科协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强调:"要深入宣传和传承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大师的优良传统。"在钱学森诞辰102周年之际,让我们撷取钱学森科学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气垫船、飘行汽车、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蛋白……现代或未来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童年。一生留下3500万字180部著作叶永烈的写作之路堪称神话。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小传     
正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届都说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经可以渎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  相似文献   

11.
<正>卓越科学家钱学森是我国倡导科学学研究的第一人。在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为深切缅怀钱学森先生对我国科学学发展的杰出贡献,促进我国科学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钱学森科学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7日在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钱学森,人们会用"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等一系列头衔来介绍他的身份。而如果要介绍刘合群,同样很难用单一的身份来定位,因为作为力网理论创始人、人体物理医学奠基人、无创针术发明家、传统医学现代化和现代医学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一位知名医家,更是一位科学理论家。——题记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所谓  相似文献   

13.
正书名:《相约名人——文学与艺术专辑》定价:36.00元作者:叶永烈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ISBN:9787110078068三、科普作品的多样化和科幻小说的特殊地位进行科学普及,必须借助于媒介物,这个媒介物就是科普作品。人民群众对科普的多方面需求,客观上要求科普作品的多样化。科普作品的多样化,是科普创作繁荣发展的象征和标  相似文献   

14.
谢础 《今日科苑》2005,(5):37-40
中国航空学会是全国科协(后改称中国科协龃建的第一个国防性学会,迄今已逾40年;该学会主办的科普杂志《航空知识》,出版也满400期。回首40年的风雨历程,不禁忆起在学会和刊物筹建过程中,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名科学家,如聂荣臻、范长江、常乾坤、钱学森、武光、沈元等给予的亲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正>近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上下下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的确,我们的教育需要大力改革,以成为杰出人才的摇篮。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让我们来仔细剖析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最详尽的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2017)元月间,完成与刘广定教授合作的论文《朱洗在台湾》。二月下旬,接到大陆名作家叶永烈先生的信,附一篇文章《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的初稿,向我打听索非来台后的事迹。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索非这号人物!根据叶先生的《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一文和一些网络资料,得知索非(1898—1988)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著名文化人,以参与无政府主义、从事出版和科普创作闻名。我不禁蓦然而惊:朱洗是无政府主义者、科普作家,索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四日,《未来与发展》杂志编委会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春节座谈会。著名科学家。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钱学森,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李琮、查汝强,《未来与发展》杂志顾问郑公盾、杜永康,以及在京的编委、特约编辑共三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钱学森在座谈会上作了精采发言、他指出,在当前报刊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时  相似文献   

18.
釜泽译 《今日科苑》2006,(11):53-56
1950年前后,麦卡锡主义恐怖笼罩着美国,法西斯分子对热爱和平民主的科学家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对美国航空和航天科学做出过卓越贡献而负有盛名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就是受害者之一。1969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由美国航空科学的奠基者、航天科学的开创者之一的冯·卡门口述,科学记者李·爱德生笔录的传记性著作《一代风流》,该书的第38章叙述了这一震动世界的迫害事件的片断。我们把它摘译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书名:《迈向新高度(英文版)》定价:108.00元作者:钱学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ISBN:97873131294991944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已成定局。1945年初,美国空军首脑阿诺德提议科学顾问团成员赶赴德国,去现场搜集反映德国军事科研发展水平的第一手资料,与他在军事科技方面早有往来的冯·卡门立即响应。同年5月,经阿诺德将军提议,冯·卡门被授予"少将"虚衔,率36人组成的科学顾问团赴德,全面实地考  相似文献   

20.
对话路甬祥     
<正>作为一名长期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记者,我和我的同行往往只关注于这些著名科学家们的求学经历、科研成果和社会影响,而忽略他们同时又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的深刻思考。诸如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前辈,曾提出过"竺可桢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本次采访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