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一对同卵双生的兄弟,一位(哥哥)考入了清华大学,有诸多成就,而另一位(弟弟)则成了穷困潦倒的“小偷”,为邻里所唾弃。有一天,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俩,记者先找到了那位有诸多成就的哥哥,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有去努力。”此后,记者又设法找到了那位穷困潦倒的弟弟,问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好去偷。”  相似文献   

2.
"记者招待会"富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是锻造"合金"的熔炉.学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按教学的整体构想,我引"记者招待会"进课堂,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  相似文献   

3.
实习记者,距离梦想一步之遥就读新闻系一直是我的梦想。看着电视里的记者们走南闯北、仗义执言,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羡慕。高考我的填报志愿都是“新闻专业”。1999年9月,我被一所师范大学新闻系录取。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我明白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同时,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求自己不仅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多向报纸杂志投稿,为今后成为一名记者打好前期基础。第一学年,我获得学院的甲等奖学金。而且,班主任每次发稿费单,总会念到我的名字。我刚来校,即不断有文章变成铅字,算得上一件莫大的荣耀。此后,有些同学对我说:“每次看到班主任手里…  相似文献   

4.
航鹰 《天津教育》2005,(2):19-19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日本记者名叫川赖户司,他在当日本《经济新闻》驻北京记者时来津说要采访我,因工作日程安排太满未能实现。后来他调往上海工作,我早就把那件事忘了。日前,他意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专程赶到天津来采访我,当天中午抵津,傍晚时分赶往北京机场飞回上海。当我听说他来大津没有其他工作,只是为了兑现对我的诺言时,我心里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5.
日前,《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了专题报道。 当记者问丁肇中先生:“……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出人意料地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历来名人专访问及此,名人们都会侃侃而谈,传经授宝,可丁先生却在这出彩处答说“不知道”,可谓特立独行。记者追问:“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坦然作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穷追不舍,直逼中心:  相似文献   

6.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梦想是行动的动力。为了实现当记者的梦想,我经常阅读各种报纸杂志,撰写心得体会,以提高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我还常留意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碰到有了价值的就偷偷写出来,然后再偷偷寄到报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记者徐光明)“现在我们学校条件好多了,城里学生能学到的知识,我也能学到。”日前,新余市分宜县最边远的乡镇中学的初二学生潘玉玲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新余市将财政教育投入新增部分的70%投向农村,撤并条件差、师资薄弱、生源少的学校。市里连续3年拿  相似文献   

8.
本期人物 孟晓英,格凌兰店主. 记者印象 那是一个春末初复的黄昏,仿佛是命中注定,我和"格凌兰"相遇了.暮色渐渐地在空气中弥漫,一束薰衣草像极了一盏点亮了的蓝紫色的灯,点燃了我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本刊驻江苏无锡小记者周舜韬报道小时候的我活泼好动,又很黏人.妈妈走到哪儿,我都尾随其后,像妈妈的一条"小尾巴".可是,妈妈总有上班的时候呀,这时,我就会在妈妈抱着我、亲我的小脸与我告别的时候使出"杀手锏"--揪头发.用这办法来挽留妈妈,是再好不过了.而妈妈痛得龇牙咧嘴,只好千方百计地与我"周旋".虽然最后我总是首先"投降"的,但这"不二法门"--揪头发,我却是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10.
记者有记者的状态。记者的状态是指记者的生命状态和工作状态,包括“记者的位置”、“新闻雷达”、“采写冲动”、“抗疲劳”等方面。记者的状态是记者新闻敏感的温床,是记者最靓的“名片”。记者的状态是一个业务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答案既在题内,也在题外。  相似文献   

11.
在北外大门口初见伽琳(Gatus Darlene Janet),甫一见面,她就越过我们之间的翻译一字一顿清晰地用中文对记者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你们的杂志,我认为我现在既然是网络教师,做着这份网络教师的工作,我就应该能够看你们的杂志."  相似文献   

12.
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冠军周洋的获奖感言引发的“感谢门”。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冬奥会上.周洋勇夺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她在比赛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13.
孙建平 《江西教育》2005,(13):10-11
拜访胡竹菁教授那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办公室没开空调,窗口大开,纯净的南风灌进屋子,显得清新凉爽.胡竹菁教授就坐在办公桌前,面对记者,脸上露出谦和的微笑,典型的学者风度.他说:"我不习惯接受记者的采访,也不善言辞……"  相似文献   

14.
赵武平 《科技文萃》2005,(3):124-125
2001年5月在耶路撒冷,我以<中华读书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以色列国际书展.在那次书展上,苏珊·桑塔格被授予第20届耶路撒冷奖,她是1975年继西蒙娜·波伏娃之后第二位获奖的女作家.在那次书展期间,我第一次目睹了桑塔格的果敢的特立独行风格和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性格.  相似文献   

15.
□本版责任编辑赵学慧本刊讯(记者徐光明)记者日前获悉: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近期在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教育争当先锋”活动。在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教育争当先锋”活动,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教  相似文献   

16.
人物访谈:一个咀嚼教学细节的年轻人 记者:肖老师,我听过你的一些课,发现你常常在课堂上依托文本的某个"细节"生发展开教学,能否就此谈谈你的思考? 肖绍国: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我的理解,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  相似文献   

17.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秆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的世界纪录,并且他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同答:"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将自己  相似文献   

18.
善于发现新闻的记者是一个成功的记者,发现得越多,贡献也就越大.本文从“发现“能力对于一个记者的重要性、如何“发现“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把宝钢做大做强,一直是我的愿望和梦想."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谢企华在多个场合说.在她卸任宝钢股份之际,本刊记者深入宝钢,进行实地采访,并获得了谢企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国企管理学".  相似文献   

20.
漫"画"方成     
方成身边的人都说,如果谁在方成身边待一天,谁就得乐一天.记者还没到方成身边采访,就已经被他的言行逗得乐不可支.有人问:"老爷子,您老多大啦?"他答:"45公岁."陌生人愕然,方成解释:"我90岁,又是男的,不就是45公岁吗?"有人问方成的养生之道,他答:"一个字,忙.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是忙得没空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