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具有观念上的互通性、精神上的交融性和使命上的耦合性。其文化缺陷表现为“层次文化与类别文化的冲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术理文化与学理文化的冲突”、“中聚文化与边延文化的冲突”、“校本文化与人本文化的冲突”。其文化张力表现为:定位观由“教育层次”向“教育类型”扩张;目标观由“技术工具”向“技术人文”扩张;教学观由“工学分离”向“工学结合”扩张;人才观由“意识主导”向“逻辑主导”扩张;生存观由“内涵发展”向“内质发展”扩张。  相似文献   

2.
在民办大学,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并生并存,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两种文化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成为制约民办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民办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基本路径是:在目标整合上,追求创建百年大学持续发展的和谐文化;在价值整合上,追求"以人为本"与市场思维相融合的价值取向;在制度整合上,追求刚性与柔性统一的制度文化;在精神整合上,追求理性与人性、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政-经主导"两大阶段,尽管也不乏个人价值关怀的端倪,然整体来说形变而神未变,依然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之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本位"的特点。我国"重人伦"、"重群体"之传统文化观、"乐之教化在于道德"之传统音乐文化观及"圣人君子"之传统教育目的观是潜藏于其后的文化根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关注文化土壤的更新、建设现代文化;重构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注重课程实践,树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实践相统一的政策执行理念,以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物质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民居建筑理念和良性永续的农业耕作模式,制度文化中自觉不自觉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教信仰和宗族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中传达"天人合一"生态意蕴的客家山歌。客家文化从提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观、引导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秉承限度发展的生存观和学习"以人为本"的居住观等方面体现其值得传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解决"谁传承""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取向。但是,由于确定难、培养难、坚守难使传承主体出现某种程度的缺失,因文化传统延续困难、针对性的相对缺失、冲突的普遍存在等导致传承内容少根、无效和冲突,偏离正确的取向指导而出现的功利性、实用性、尚古性等错误取向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必须突破的三重困境。只有明晰三重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才能有助于我们突破这三重困境,强大传统文化自身,扫清文化传承的深层障碍,跨越文化自信的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从人类价值意识构建系统来看,文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其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对人具有支配作用,被称为"文化支配法则"。大学精神文化设计的目标就是遵循"文化支配法则",明确一所学校的主导价值取向和学校的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为大学,其主要价值观念体系的内容至少包括三部分,即明确表达的社会理想,清晰的发展目标,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共同价值观念的条件下,构建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强大精神基石,这个精神基石就是现代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学术文化繁荣,具有崇尚自由的学术理念、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追求一流的学术目标与注重宽容的学术氛围等特征。但其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也存在三个层面的冲突,即"国家意志"与"大学使命"的分歧,"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政府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冲突。西南联大通过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构建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调适两种文化的冲突。这些对于我们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大学校园里产生的具有大学属性的物质环境文化、组织行为文化和思想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荡与碰撞、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凝聚在大学的深厚的优良传统之中,在长期育人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性格昭示我们:大学文化必须培育。大学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本土化和特色化是大学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的三条路径。在文化传播中甄选智慧文化,在文化价值冲突中善择价值目标,在文化冲突中寻求制衡之策,在文化整合中找寻多元发展之途,这样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培育和形成互补共生、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在艰苦的迁徙过程中,吃苦耐劳,开拓奋斗,营造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形成了"吃苦、忍耐、创造"的客家精神。"屯垦戍边"的兵团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苦奋斗,扎根边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戍边奇迹,形成了令人崇敬的兵团精神。两种移民,目的大不相同,却有许多相似的"生存"历程。本文拟对此作简要分析,以表达对兵团人与客家人的崇敬。  相似文献   

12.
按照先进文化要求构建大学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来构建,这不仅符合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本质。按照先进文化要求来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必须遵循超越性、主导性和民族性原则。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在目标上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内容上要塑造学校个性,在主体上要实现全员性,在形式上要注重系统性,在外部环境上要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三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上,大部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课堂教学脱节,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导致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大文化观"理念引领下,把专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出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进行?对广大的外语教师而言,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挑战。文中在对我国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外语教学材料中文化因素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在语言材料上出现了两种文化的失衡,进而提出为培养跨文化能力,第二文化习得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第一文化的学习。而且,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应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两种文化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福州作为历代福建省首府,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规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是我们党在文化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我们既要看到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共同性,又看到它们的差异性,使之在实践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性、和谐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文化的一种新型整合,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化彰显了视觉的中心性,表明了图像的转向,宣示了文学的退场.在网络文化里,文字本身亦正在日益变成图像,人们的观看行为就是一种读图行为.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图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 --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显然已成为非常尖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而且也必须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兼顾。即不能不顾环境进行掠夺性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问题为借口,无视人口发展的正当要求。当我们完美的环保主义进化到要把人类文明的范围,扩大到全部生物物种和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保留对我们同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特别是对现有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文化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认同的问题,它也包含着重新建构的问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理论对当代文化进行分析,揭示出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文化这个大的范畴中由原来的对抗走向相对的融洽.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影响。大众文化一方面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分析民俗文化的新形态,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