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2.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的风暴卷到未庄,一群鸟男女神情慌张,连赵太爷也对阿Q刮目相看: “老Q,赵太爷怯怯迎着低声叫。可是,革命风暴刚过,阿Q去找假洋鬼子,文章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蹩进去……”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怯怯”一词,为什么在不同语言环境里情不同呢? 诚然,“怯怯”一词,照词典解释,是害怕的意思。但若机械地按词典解释去理解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怯怯”,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生活在一个叫未庄的地方。未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这里有根深蒂固、戒备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有闻风而动、投机革命的“柿油党”;有留学回国的“假洋鬼子”、为富不仁的赵太爷,也有无家可归的阿Q。鲁迅假借这一个小镇,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表面的动荡及本质的凝固。辛亥革命的涟漪荡漾到未庄以后,赵秀才、假洋鬼子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他们所谓的“革命行…  相似文献   

6.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9.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利用其手中控制的舆论工具,血口喷人,连篇累牍地骂这个是“假洋鬼子”,骂那个是“假洋鬼子”,狂叫“要统统打倒”.其实,这是贼喊捉贼,作案栽赃.假洋鬼子不是别人,而正是“四人帮”自己.在鲁迅的笔下,假洋鬼子是一个被鞭挞的反革命两面派形象,一个阴险狡猾的新复辟派典型.他是大地主钱太爷的儿子,曾到东洋留过学,深受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他善于投机,长于钻营,横行乡里,称王称霸,为反动统治阶级所赏识.他对革命既仇视,又害伯!他不但不准阿Q革命,而且还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赵太爷、老把总等“长衫人物”,制造假案,枪杀了阿Q,大演了一场反革命复辟的丑剧.鲁迅写《阿Q正传》,不但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且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假洋鬼子等这些复辟狂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文学佐证史学,用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首推《阿Q正传》。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地刻画出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参透,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智慧的光芒。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而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却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  相似文献   

11.
《阿 Q 正传》编者在思考与练习五中提示说;“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手法,对不同对象给予了不同态度的讽刺.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是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对阿 Q 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这段提示是十分精当的。《阿 Q 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表现在下面几  相似文献   

12.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13.
宋玮  仄平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异称”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阿Q没有理,赵秀才只得直呼其名“阿Q”,阿Q站住了,歪着头问道:“什么?”于是赵太爷又称“老Q”,赵  相似文献   

14.
郭文奎 《考试周刊》2014,(50):21-22
鲁迅《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是革命党人的典型形象,历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是领导革命,不是投机革命;有人完全不认同,作者对此加以评析,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5.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通过对阿Q及其他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深度,有力地抨击了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客观上配合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积极动员和组织人民起来的革命斗争.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第一、《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的阶级对立,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剥削下的奴隶生活.小说塑造了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是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等这些封建地主阶级的老爷、恶少,他们残酷地统治着未庄,作威作福;一边是阿Q、王胡、小D、吴  相似文献   

17.
《阿 Q 正传》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就是标点符号的运作,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试看阿 Q 在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之后和赵太爷等人的一段对话。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 没有见,昂了头直喝过去。“得得,……”  相似文献   

18.
丁举人、赵太爷形象的塑造在《孔乙己》、《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中不可或缺,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共九章,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两章是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阿Q要求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经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地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两章在《阿Q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第七章《革命》是情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写阿Q由沉醉于精神胜利,到萌发了朦胧的革命要求,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胜利。第八章《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写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扼杀农民的革命要求,断送了辛亥革命的前途。  相似文献   

20.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