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是教师提出问题(发问)后期待和引领、评价学生答问的行为总称。面对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教师只有应对自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巩固,因此课堂提问的良好应对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后的应对行为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来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基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师生在课堂中通过互动影响来完成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学生问题行为存在及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失当,使课堂教学效率倍受影响甚至难以为继。为消除学生问题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考察了410名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更多地归为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较少地归为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2)不同性别的教师、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归因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和骨干教师更多地归因为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3)教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发生频率高的和指向自身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更多地归因为教师因素。建议教师教育者关注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差异,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归因,增强教师责任感,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师生在课堂中通过互动影响来完成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学生问题行为存在及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失当,使课堂教学效率倍受影响甚至难以为继。为消除学生问题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十分普遍,也是一直困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难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表现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退缩行为、注意力分散行为、扰乱性表达和扰乱性动作。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管理和应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以合理应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同时还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以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教师备课要注重的六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前提,是互动生成的基础。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也应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基于课堂的不可预见性,教师的备课更要从教材拓展开去,备迁移、备延伸。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中不可预见的学习行为,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郭静静 《语文天地》2013,(12):20-21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合作、探究学习。但这种教学模式需教师预设与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并不时地应对课堂中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  相似文献   

8.
祝玉晶 《考试周刊》2014,(17):190-192
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或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是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必要场所。课堂问题行为给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直接且明显的。本文以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课堂问题行为主体进行全面考查,对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及措施,以便用此理论辅助广大小学生高年级教师解决困扰已久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如何在失衡师生比现状下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硬道理。在教学管理中,学生的课堂行为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是学生向教师发出的第一层信号。本文利用公共物品理论解释课堂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归纳、解释,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人文情怀,倡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能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拟对这方面进行如下论述。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以说课堂的教学效率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新课改中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理念指导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樊海华 《成才之路》2012,(33):65-65
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中,要关注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探究性课堂中的教师要全力去改变学生单一作为知识受体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自发地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的探究性课堂要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紧密交流,共同积极地参与。在探究性课堂中,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创建良好的探究性课堂氛围,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3.
陈歆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112-113,130
从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角度来看,大学的课堂问题行为既包括学生问题行为,也包括教师问题行为。在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界定时,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特点,慎重判断何谓问题行为。大学教师问题行为则主要表现在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情绪异常等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相对性和共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过程,既有教师教的动态活动,也有学生学的动态行为。从教学目的来说,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教的动态活动要围绕学生学的动态行为来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直  相似文献   

15.
韩燕 《现代教学》2013,(3):40-40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使得我们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思绪“信马由缰”,所说的与教师的教学构思常常风马牛不相及。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时间耗费在这些无关紧要而又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上,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教师该怎样正确地应对呢?首先,应该充分预设,沉着接招。教学作为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的、清晰的思考与安排。学生对文章的课题、中心句、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进行多元解读时,会产生哪些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包括隐性设计、软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以便在学生意外问题出现时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其次,让有价值的意外问题成为教学资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课堂也将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宗丽红 《考试周刊》2012,(80):139-140
课堂具有公开性、不可预料性等特征。要调控学生的行为,平衡个体与集体之间的需求,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教师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课堂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历史教师在把握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要善于探究有效策略以应对课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按照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过程,既有教师教的动态活动,也有学生学的动态行为。从教学目的来说,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教的动态活动要围绕学生学的动态行为来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直接反映出教学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希望在课堂。有好的课堂,才有好的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至今田保华局长倡导的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倡导的"课堂革命"兴起,职业教育改革也落实到课堂。针对中职会计课堂的现状,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发现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的问题,在分析学生中心、理实结合、突破课堂这三个方向的基础上,得出问题驱动与行为导向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应重视对课堂行为的研究和利用。教师的课堂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清晰地陈述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及考虑的时间;教师要学会倾听,巧妙运用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教师能够艺术地、创造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等,使课堂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