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积极应对灾害、及时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各媒体不断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引入新技术,用技术辅助新闻报道,转变了以往需要记者实地走访受灾地区收集信息的报道方式,一方面保障了记者和设备的安全,另一方面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2.
解卿 《记者摇篮》2008,(8):63-6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广播媒体在这场特大灾害事件面前,架起了空中桥梁,向受灾地区的广大群众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及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在信息的快速传达、沟通,安抚受灾群众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突发事件不断,在突发事件中,广播以其独特优势,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媒体难以替代的。本文结合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冰雪灾害中广播所发挥的作用,浅谈广播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灾考验了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检验了新闻界面对突发灾害,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帮助受灾地区政府和群众的水平。回顾雪灾发生、发展、结束及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在灾害报道方面,如今媒体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与国外一些媒体的先进做法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谢稚  孙茜 《东南传播》2013,(12):57-58
灾害带给人们深重灾难,对灾害的报道不仅需要对灾害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灾害引起的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需要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真实、客观地进行事件报道;监督社会救助过程以及充当公众情绪“减压阀”的功能等.社会责任的担当,让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树立.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媒体带来了严峻考验,全国各地的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报道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报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断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提供大量的救灾信息,注重心理干预类节目的作用,创新节目内容。广播在这次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1,(3):I0002-I0003
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的记者,一方面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联动报道,另一方面把报道活动与开展向基层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有机结合起来,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欢度新春佳节。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沿海地区和受灾地区都留下广播记者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忧不报大忧,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要有人情味。它是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改进灾害性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 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事真是增强灾害性报道人情味的前提和基础。当灾害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人们总是企望从报纸、广播、电视中及时得到他们关心的真实的信息。如果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滞后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新闻愚弄、欺骗的感觉,就会对新闻媒介失去信任。 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憾人心的悲剧。关于火灾的报道,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册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报道的成  相似文献   

9.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信息,必须要快 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当灾害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接触媒体的首要目的就是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判断灾害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来应对.而信息的时效性越强,新闻报道的价值越高,对于化解情绪、稳定人心和应对灾害的意义也就越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宁波网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已经逐渐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反应迅速的新闻队伍.而多次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积累,使得网站采编发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具备了快速应对类似台风"海葵"等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推动广播媒体转型升级为目标,分析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的作用,介绍突发事件,从信息传播效率、时间地点限制、互动性三个方面总结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并且提出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强调突发事件报道作用、发挥广播媒体导向作用、拓宽新闻信息途径四点建议,能够充分体现出广播媒体的独特作用,以期能够提高广播媒体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于灏 《记者摇篮》2009,(9):84-84
2008年1月下旬,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损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行动,从1月21日开始,打破既定节目编排,在覆盖全国的中国之声推出全天特别直播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让我们感悟到在灾害性天气报道中广播优势与潜能的展示与开发。如何把这种充满活力和良好专业表现的状态长久地保留住?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灾害报道中媒体资源的最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灾害都有影响面大、突发性等特点.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我国对灾害性新闻报道越来越开放,面对这些突发的对人们影响巨大的灾害,我国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不仅有告知民众事件真相的义务,也有舆论引导,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推动抗灾救灾的责任.而媒体在报道中如何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又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呢?  相似文献   

14.
年初一场雪灾考验了媒体。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这场雪灾报道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使广大受众重新认识广播,而广播人也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体特性和优势。大灾之后话广播,如何进一步认识地方电台记者的职业定位,完善新时期地方广播通联协作网络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这场冰雪灾害报道留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2008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为契机,突发事件报道将由非常态转变为常态,成为媒体担当其社会公益责任.获得公信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报道领域。与中央级广播媒体相比较,地方广播媒体覆盖面较窄、目标听众相对集中.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要把握好“事件选择”、“核心报道主题设计”和“报道程序设置”三个环节.着力构建贴近性、服务性更强的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区域影响力,形成差异化报道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媒体传播形式的转变,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平面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员,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地方性平面媒体作为平面媒体中的一种,在灾害性新闻播报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时期下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发展与演变展开分析,首先分析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作用,其次,本文以"8·28"纳雍山体崩塌事件的灾害报道为例,研究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的应对方式,最后论述新时期下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灾害性报道发展流变方向。希望在本文的研究帮助下,能够为地方性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及抗灾救灾报道,由于新闻事件重大、影响力强、波及面宽,历来是官方倾心、媒体用心、受众关心的焦点,其报道的深度、广度、及时性、准确性更为社会各界所普遍瞩目。同样不可否认,灾害发生地媒体对灾害性报道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热衷的报道内容,也最考验媒体智慧与记者能力.自媒体的兴起,使传统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时效性、权威度乃至运作模式都受到了新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自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媒体定位、果断取舍信息和充分利用自媒体,广播可以放大自身的这种优势,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9.
饶大师 《青年记者》2008,(10):63-64
苍南县地处沿海,是浙江的南大门,也是我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接踵而至的台风,苍南广播电视台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工作方针,建立了台风报道应急机制,专门制定了《抗台报道预案》,按照台风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报道方案,对宣传报道各项任务进行细分,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优势,创新报道理念和机制,积极介入抗台救灾斗争,融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于一体,努力打造新闻媒体抗台救灾的“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20.
胡阳 《记者摇篮》2007,(1):17-18
近年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烽烟四起,所有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其中抓好灾害性新闻(亦可称之为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媒体时事新闻之间竞争的筹码之一。新闻实践表明,在灾害性突发新闻面前谁的报道客观、准确、丰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谁就有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所谓灾害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害、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坠机事件、车祸矿难、瘟疫流行、屋倒楼塌等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害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