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于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人,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张巡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2.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少好学,博通群书。“于书,读不过三徧(遍),终身不忘”,“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曾起草。”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末进士,时其兄张晓已位监察御史。巡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安史乱起,张巡挺身下位,忠勇奋发,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今河南宁陵县)、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4.
《辞海》“杨贵妃”条下说:“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见新《辞海》1260面)关于杨氏籍贯,我认为《辞海》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杨贵妃确系山西芮城县西部,即唐时永乐县人。据清乾隆时编修的《蒲州府志·古迹》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雷首山在今永济县南,芮城县西部,即中条山西端)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无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正唐村也。”唐永乐县,即今芮城县西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0年)撤永乐县,并入河东县(见《宋书·地理志》)即今永济县。永乐县并入河东县后,为河东  相似文献   

5.
春秋初期的古申伯国,史志上多有争议,主要是南阳说和信阳说两家。诸多现行工具书和高等院校史学专业部分教材,在谈到古申伯国时多以南阳说为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著,一九三三年再版本)“申”字条释文是:“申,周国名,姜姓,伯夷之后,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本)“申”字条的释文则是:“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中国古代史教学地图集》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电大通用教材,北大编)“申”字条目的后面对照是:“申(国,西周,春秋),今河南南阳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写到“楚灭申”时,括号内的标注是:河南南阳县。  相似文献   

6.
河东名酒     
河东自古素以酿造名酒闻名。较为著名的有蒲州(今永济)的桑落酒、蒲州酒,垣曲的菖蒲酒和芮城的堆花酒。 桑落酒因秋季桑叶凋落时酿成而得名。后周大诗人庾信有《就蒲坂使君乞酒》诗,中有“蒲城桑叶落,坝岸菊花秋”可证。《永济县志》中记载:“蒲州城外东南五里土龟原后土祠有桑落泉,因‘桑落酒’得名,酿酒最佳。”李肇《国史补》说:“河中桑洛坊有井,酿酒甚佳。”泉,坊,井皆固桑落酒得名,可见这种酒的酿造源远流长了。  相似文献   

7.
韩愈籍贯,众说纷纭。《珩璜新论》的作者孔平仲认为,韩愈的籍贯是"晋启于南阳"的南阳,即今河南孟州市,而不是唐代邓州之南阳,即今河南南阳市。平仲又认为当时的南阳即是指修武县,则又不当矣。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扼守睢阳(在今河南商丘)的一群英雄,他们是: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其中的南霁云,以箭术高强著称,勇猛善射或许不在飞将军李广之下。两人风格看起来很像,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南霁云则“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然而与李广相比,南霁云更以大局为重,较少逞个人英雄,他参加的几次重要作战,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敌将杨朝宗想夺取宁陵,断绝张巡的粮饷之路。南霁云、雷万春等与之战于宁陵北,斩杀敌将二十人,士卒万余人,尸体投进汴水,河水为之阻塞不流。杨…  相似文献   

9.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此诗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少时就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历任大乐丞、司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  相似文献   

10.
读《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四期后,收益甚多。但发现其中有些资料似欠准确,试举二例,敬请指正: 一、《张衡传》的资料上说:张衡是“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这个材料可能引自课本的注释②,但未重新审核。张衡是河南人,我们河南的课本注释、资料解说应该说是可靠的。但查了一些材料,发觉这条注释、资料都是欠准确的.一九六○年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张衡传》注释②上,注的是:“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县。”当年五月份出版的《张衡》(中华书局本)一书介绍说:张衡出身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是否因为后来区县重又划分而有改变了呢?查一九七五年本《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文,那上面介绍说:“张衡的家乡在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史之乱中张巡率领广大军民在雍丘、睢阳保卫战中抵抗安史叛军斗争的研究,揭示了张巡及其抵抗安史叛军斗争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唐朝后期和以后的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殿甲,回族,河南邓州人,清嘉庆武状元,在镇压天理教林清起义和陕甘宁回民起义、协助清政府整顿吏治等活动中得到清廷褒奖并升职;后奉命平定伊斯兰教封建贵族张格尔在新疆发动的叛乱,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839年调任广东提督后,在反对鸦片走私和英军侵略方面更是力撑危局。  相似文献   

13.
一、章氏族人所办网站有多篇文章依据不同地方文献都说浦城章文谷为南唐状元。鉴于这些网站系列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章姓名人的事迹都能找到纸质文献依据;浦城章氏五代时期甚为显贵,众多子孙中有个把文采出众的不足为奇;章文谷的父辈在南唐做高官的较多,有利于他在科举考试中争取好名次,所以章文谷于南唐夺魁之说虽通行史籍未载,当亦不为虚言;其生卒年可大致推估为公元940-1000年;宋代不少名人或为其直系后人,或为其世系颇近的族人。二、文章又辑录核心史籍、地方文献、笔记、工具书及其它记载有关宋代状元毕渐生平的零星资料,并据此勾画出其生平大概。  相似文献   

14.
在1871年的"冒籍案"中,时任通州知州的孙云锦给了张謇很大帮助。正是这一援助,为二人随后的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此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同治十三年,延请张謇为江宁发审局书记,至光绪十三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其间,在学业、生活、做人上不断地给予张謇鼓励与关怀。二人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了16年,直至孙氏去世。  相似文献   

15.
从张说、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说、张九龄是初唐与盛唐之交的文坛领袖.张说的诗风主要接近初唐,张九龄的诗风则与盛唐为近.个人关系上,张说是张九龄仕途与文学上的领路人;诗歌创作方面,张说起到先导作用,张九龄则后来居上,成为盛唐诗坛的领袖和重要作家.他们二人既领导着当时诗坛的潮流,在创作上又各有重心,由他们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在何逊诗中,山水景物的描写完全服从于诗人主观感情抒发的需要,并与诗人特定时刻的情绪融为一体。何逊作诗不受时俗影响,能超拔于当时颓废的文风。他的山水诗绝少纯粹写景,景物描写总是包裹、浸润在浓浓的相思惜别的愁绪之中,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景物进一步和心灵结合,景物心灵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何逊尤擅长于状物传神,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何逊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现存的九十五首诗均为五言诗。在语言、声律及意象选择与抒情的配合方面,比同时代的任何诗人都更接近唐诗的风格。何逊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且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岭南名相张九龄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他天资聪颖,文才出众;为官清正,敢于直谏;独具慧眼,明辨忠奸。张九龄的命运和大唐国运息息相关,张九龄罢相标志着唐玄宗开始走向昏庸,大唐国运开始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9.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他的诗歌不仅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还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盛唐化的建设上,张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说本门第寒微,在初、盛唐社会化的转型时期,以其杰出才能,得预“近代新门”。又辅佐玄宗,共同营造了崇尚学的、宽松的社会氛围,为盛唐学的到来作了人才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他以一代宗的身份,事实上成为盛唐学的开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