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既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能够解决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培养全面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环节。"体教结合"的模式是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学校教育系统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必将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尚体 《现代教学》2008,(10):F0003-F0003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教育局主管,依托体院,体育局支持,学校自主办学”实行四合一管理体制的七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学校以“以博涵养人品,以搏成就人生”为办学理念,以“以教为本,以体为特色,以若干项目为特长,五种功能兼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学校、中学体育科研实验学校、中学体教结合实验学校、社区体育健身学校)”的市体教结合实验性和示范性学校为发展目标,旨在培养一代“品德优良、文化合格、体育特长”的文化体育人。  相似文献   

3.
"教体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减轻教练员和领队的众多负担,也能够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体育后备英才的选拔和培养,因为学校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后备人才选拔的基地,"教体结合"使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范围内增大,本文就教体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体教结合"模式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采用"横向合作"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体教结合”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从宏观层面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结合存在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目标取向不同的观念问题,两个系统之间不协调的体制问题,不同受益主体需求冲突的实践问题;从中观层面看,竞技体育与体育部门各级学校的结合存在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目标单一和生源萎缩的问题,与教育部门各级学校的结合存在小学、中学与大学后备人才培养缺乏连贯性的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运动员的学训结合存在重“训”轻“学”、缺乏有效的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茅善琴  戴兵  朱玉霞 《考试周刊》2009,(44):130-130
1.引言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坚持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三级培训体制”,这样的举国体制在上个世纪末以前保证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3趋激化,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和运动员高淘汰率所引发的就业压力问题。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1987年,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实施“体教结合”战略,将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弥补竞技体育体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上海市金山区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通过完善制度、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加强监管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大力推进区域体育特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记者:近年来,金山区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沈洪 《现代教学》2008,(10):23-23
有人说,体教结合已经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中国体育的根本问题。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其实,体教结合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只不过是我们的体育先前“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罢了。阕此,推行体教结合实际上就是要以“教”来唤醒“体”的本真,以教育推动体育共同发展,在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使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教结合的实质,说到底就是追求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近日,上海市正式启动包括八大行动计划的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以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这八大行动计划包括: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学生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及保障机制建设行动计划,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0.
从“体教结合”的字面上看,它的内容有两层含义。含义一:“体教结合”就是以发掘人的生物潜力为主的体育运动训练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培养人的教育相结合.目的是培养既有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体育人才.它比运动训练具有从身心、健康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更全面的训练。含义二:“体教结合”就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携手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共同培养具有高文化、高综合素质、高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体教融合”对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社团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还能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形成。文章从“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策略两方面来探讨小学体育社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体教融合”始终要把握人人体育、特色发展的原则,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享,全面融合,最终实现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62):99-100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短板,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强化课外锻炼,注重教体结合,训练竞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再加码,学校体育工作纠偏补漏,走下网络,放下手机,走出宿舍,校园踏青,走向操场,面向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提倡体育课的“教”与“玩”的有机结合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模式是探索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路径,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还有许多问题.总结“体教结合”模式20多年的实践过程,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改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最基本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组织、讲解、示范和指导,积极做好"教"的角色;同时还要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情趣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决定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一个体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高中阶段开始思考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提供诚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阶段最佳专业取向选择,是当前高中多样化改革与内涵深化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要使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机遇。分析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讨竞技体育实现多维、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终身体育意识下强调体育教育改革,既是高校体育教育落实体教融合理念的需要,也是坚持“健康中国”发展方向、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需要。坚持终身体育意识深化体育教育改革面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及教育空间等方面的阻碍。高校体育教育应加强教育理念更新,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密切学校与家庭和社会间的联系,在各方面通力协作中坚持体教融合,践行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